我通过边工作边学习,获得了上海电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证书,学到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多指导作用,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增添了前进的动力,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值得。更重要的是经过了这三年边工作边学习,经历了许多人生苦难曲折,它磨炼了我的意志,考验了我的承受力,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这三年过去了,在我前进的道路上,开劈了一片新天地。
第六节胜利的喜悦
三转炉车间迎着困难前进,在前进中快速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和有些国际友人陸续前来参观访问考察学习。这其中有电影“钢城虎将”的编剧,著名詩人芦芒多次来到三转炉车间体验生活,考察了解车间发展历史和现状;有希腊共产党机关報的记者前来学习,参加职工大会,聆听职工热情的讲话和车间领导報告,带了摄影机拍了許多珍贵的照片。尤其是文艺界的許多朋友来车间慰问为国家的钢铁事业作出贡献的钢铁人,他们带来了精彩的节目在车间会场作慰问演出。这其中有上海音乐学院以中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为首的多名音乐家,器乐演奏家;有上海沪剧团
时任团长马莉莉带领的剧团演员在会场作慰问演出;有上海著名的沪剧楊派创始人楊飞飞帶领的上海宝山沪剧团在三转炉车间会场和上钢一厂大礼堂作慰问演出……,等等。
芦芒是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是1939年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是“铁道游击队”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词作者,60年代为深入生活曾担任上钢一厂党委宣传部长,长期深入车间,创作了电影剧本“钢城虎将”。他后来多次来到三转炉车间,受到车间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
温可铮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声乐系主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那天下午,他同音乐学院的其他艺术家在车间会场为大家演唱了精彩的节目,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为他们的表演准备好了麦克风,可是温可铮他上台没有用麦克风,用他那特有的美妙神奇的男低音嗓音唱响了整个会场,当即台下的工人爆发出雷呜般的掌声。他热爱钢铁工人,为大家唱了一首又一首,工人们也热爱人民音乐家,为他富有魅力的歌声赞叹不已,当他演唱结束时,会场里的掌声经久不息,感谢他带给辛勤奋斗的钢铁工人祟高的艺术享受。
楊飞飞是著名的沪剧演员,是沪剧楊派艺术的创世人,曾任上海宝山沪剧团团长。她的嗓音独特,在继承沪剧传统基础上吸收越剧,锡剧,评弹的唱法创造了以柔和为特色的楊派。其唱腔朴实无华,委婉亲切,具有广泛的流传性,深受广大沪剧爱好者的喜爱。她带领宝山沪剧团演员下午在三转炉车间慰问演出,晚上在上钢一厂大礼堂为钢铁工人隆重献演他们优秀的传统大戏“为奴隶的母亲”。
对于他们陆续来到三转炉车间,带来的欢乐的气氛,一时间,那几天车间里像过节一样。工人们辛勤地忙完了紧张艰苦的工作,下了班,坐在会场里观看演出,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除了这些文艺界来车间的慰问演出,逄年过节,车间里自已也进行庆贺节日的宣传演出。
车间里老中青三代职工,青年居多,他们更热爱生活,向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当时新进了一批从崇明新海农场的青年职工,其中包括当时新海农场宣传小分队的大部分成员。他们的到来给车间带来了很多欢乐,车间把他们重新组织起来,加上原有的文艺积极分子成立了车间宣传小分隊。宣传隊里有说相声的,有唱歌的,有上海说唱的,特别值得称颂的是有一支像模像样的小乐隊,其中的小提琴,長笛,二胡有相当好的独奏水平。他们密切配合,排出了一台又一台好节目。由于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土生土长,格外受到欢迎。凡逢到他们在会场里演出,那几天,车间里同样是充满欢乐,喜气洋洋。
自从车间会场有了多次宣传演出,为了演出方便,为了让人们坐在会场里舒服一些,车间对会场进行了小的改造,将原有的又小又短的舞台加长加深,将会场里的钢铁长櫈换掉,用废钢场上揀来的薄钢板做成有靠背的钢铁椅子。除了文艺宣传演出增添了欢快的气氛,车间还组织了篮球队,活跃在篮球场上。那时候厂里要举行篮球比赛,
要求各车间参加比赛,我们车间有很多知青,原来在学校里是篮球队员,身高马大,热情很高,车间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车间篮球队。我请来了我原耒参军的部队篮球队主力大将来帮助指导,在他的调教下,篮球队的水平提高很快,终于在有几十支篮球队参加的比赛中逐级向前,进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比赛,最终参加决赛,取得了第二名。有一支这样的篮球队经常出现在篮球场上,也给车间增添了欢乐,整个车间充满朝气,一片欣欣向荣。
,
第七节光辉灿烂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发展的崭新时代,进入了经济体制和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时期,上钢一厂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钢铁在***决定建设宝钢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轨道。10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在***,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产物”的宝钢,在长江入海口打下第一根钢管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钢铁工业乃至全中国工业史上投资最多,技术最新,难度最大的工程。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宝钢的兴建,使中国钢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举缩短了20年。铁的事实证实了***所说的“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宝钢从1978年底动工至1985年9月15日建成中国第一座世界级大高炉出铁,到全部建成,年产钢6000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之一。从此,我国的钢铁工业以宝钢为新起点,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95年11月,上海第八钢铁厂并入上钢一厂,上钢一厂更名为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12月由上钢一厂,上海新沪钢铁有限公司,上海矽钢片厂组建为上海第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一钢公司),
1998年11月,宝钢,上钢,梅山三钢联合组建成宝钢集团,1999年1月,一钢公司更名为宝钢集团一钢公司,成为宝钢集团子公司,宝钢集团为上钢一厂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宝钢集团决定把一钢公司建成不锈钢生产精品基地,1999年11月任命伏中哲为公司总经理。当时的一钢公司存在着同其他国有老企业一样的历史原因和共同的通病,冗员过多,包袱沉重,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否则,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难以生存和发展。伏中哲带着早日实现不锈钢精品基地战略目标的使命紧紧依靠具有光荣传统的一钢人,奋力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把宝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引入一钢公司,带领一钢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英勇的一钢人识大体,顾大局,数千名职工在“4050”工程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心爱的工厂,走向社会,自谋出路,为企业减负。英勇的一钢人进行了艰苦又伟大的第二次创业。从2000年开始,按照宝钢集团发展战略,一钢公司深化改革,历经了转型阶段的重大变化。一钢公司结合不锈钢精品基地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的步伐,逐步关停并拆除了生产分厂、车间,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又加快了主辅剝离,副业改制,平稳推进减员分流再就业,在岗职工从27464人减少到2004年末的9885人。2002年-2003年,在新老生产线交替的“前搭接期”,生产以老线为主。为了确保不亏损,改造了750高炉,三转炉等,2002年,二转炉关停,钢产量减少90万吨,公司对三转炉进行14项重点项目攻关,使三转炉年钢产量增产50万吨,2003年增产70万吨,三转炉为一钢的发展再次作出了新的贡献。
2004年-2005年,随着不锈钢工程建成投产,新老生产线交替进入“后搭接期”,生产线以新线为主,新线快速达产达标,利润再创新高。接着,三转炉于2005年4月26日关停,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根据宝钢集团实施钢铁主业一体化的部署,2005年6月4400名一钢职工隨钢铁生产业务划转进入宝钢股份不锈钢分公司,一钢公司从钢铁生产经营阶段进入钢铁生产服务阶段。
宝钢不锈是我国重要的精品制造基地。拥有宝钢不锈本部,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福建)和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三个生产基地,.ukasho全年生产270万吨不锈钢和225万吨碳钢。不锈钢产品包括热轧板卷,冷轧薄板,不锈钢焊管等,炭钢制成多种炭钢产品。产品应用广泛,远销美国,德国,意大利等海内外许多国家,名列全球十大不锈钢企业之一。
宝钢不锈,
多元的产品,卓越的品质
演绎着闪亮的乐章一篇又一篇,
优秀的人才,精诚的服务
激情滿怀敢为人先享誉整个世界,
卓越的技术,精良的装备,
紧跟时代研发制造
优良精品成为顶尖高端,
宝钢不锈
谱写着优美的诗歌
描绘着恢宏的画卷
豪迈地走在现代钢铁技术的前沿,
为人类装点美好的生活,
为中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
2016年经中央批准,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组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钢铁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30年,岁月沧桑,雄关漫道。所有为钢铁而生,因钢铁命名的企业都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方位上,为国家挺起钢铁脊梁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国宝武1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端、发展、登顶世界之颠的历史。今天回望百年中国钢铁史,是为了铭记钢铁报国的初心使命和家国情怀,是为了继续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血脉和优良传统,更是以史为鉴,凝心聚力,再创辉煌。成就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和“镇国之宝”,继续书写钢铁报国,钢铁强国的崭新华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