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昭明在城东洛水边上购得了一块看好的地皮,又简单建了一排房舍,供雇工使用,李复便亲自住到那里,毕竟是初次炼焦,一定要保证成功的。
虽然李复小时候看过大人们炼焦,那时每座炉一次可炼焦二十吨,但这第一次实在不敢炼那么多,只好详细和建炉的工匠反复商讨,最终才确定建炉的大小。然后开始动工,李复亲自盯着,不敢有丝毫大意。
用了两天的时间,焦炭终于炼成,这时李复才回到城中,见那黑板已差不多做成。李复边看边想:看来今后的技术改造应该不像原来想的那么困难,只要自己能够提出正确的思路和办法,他们就能够比自己想象的做的还要好。
做活的那位工匠又一次担心的问他漆加了碳黑,一点亮色都没有了,是不是真的没有关系。
李复觉得这人如此负责,不由对他很感兴趣,便道:“不妨事,我就是要这样的东西。这位兄长如何称呼?除了油漆活,别的可还会什么活计?”
那工匠见李复对他如此礼敬,竟有些结结巴巴的道:“我是…叫…郑绍。除去油漆,还会木活、雕刻,诸类杂活都能沾一些。”
又听他提到雕刻,李复心里又是一动,想起刚才他还说到印刷,自己向李憕说过要改造印刷的,但这一段时间都未顾上。见这工匠知道雕版、刷墨,便问他可知外面雕版印刷的情况,谁知此人还真干过雕版等事,原来就在一家印坊做事的,只是近来因坊主家中有事,准备离开洛阳,想把店盘出去,但一直无人接手,只好暂时停业,他才又来了这里。
李复喜出望外,忙又问了他是哪家印坊,心中盘算着那家印坊倒是正好可以接下来,郑绍此人也大有用武之地了。满意的点点头,冲郑绍笑了笑,道:“等你做完了手头的事情,我有一件事要你做。”刚要走开,忽然想起忘了问粉笔做得如何,便又问他,郑绍说是另一位工匠在准备,已经见他做完,就等晒干了。
冶炼棚中,众铁匠分在数个炉子旁,因为换了风箱和焦炭,众人需要重新熟悉炉子的温度情况。有人不停抽拉着风箱拉杆,鼓的风呼呼作响,炉中烧着焦炭,蓝色的火苗随着风流竟窜起一尺来高。
见李复过来,众人忙纷纷打了招呼,赵老四兴奋的对李复道:“恩公,这风箱果然风力极强,焦炭更是比煤强了不少。我们已试过,如今将生铁炼成铁汁,要比过去快得多也容易的多了!”赵老四一直对李复以恩公称呼,说了也不改,也许要以此证明他和李复的关系不像和别的工匠那样简单吧。
李复点点头,看了一会,向众人道:“这风箱和焦炭是已经有了,但并不是有这两样就能成功了,众位师傅还要在技艺上多下功夫,也互相多交流经验,尽快熟悉掌握新的锻造之法,打出真正的好钢来。”
赵老四道:“恩公说的是,我们刚才还在说起各自都有哪些打铁的窍门,都不用保留,全抖搂出来,不能怕别人学了去,毕竟大伙要在一起做至少五年的事呢,互相多学点才是正经。再说,我们懂得再多,也没有恩公您懂得多啊,在这里藏技,那可不是叫人笑掉大牙吗!”
众人都纷纷笑着说是,李复也笑了笑,见此时众人的情绪都很高,不由心情大畅,道:“既是如此,那我就先抖搂抖搂,把我所知道的给大伙说一说,也许有些地方会有用。”
当下李复又把所知的制刀技艺,诸如对于熟铁与钢的配合,淬火的不同办法等详细讲明,听的众人兴奋不已,纷纷表态必定不会使李复失望。
正说之间,却见李彭来找,看起来一幅兴冲冲的样子,一问才知,是崔国辅来了书信。
原来崔国辅自离开洛阳,一路快马加鞭,几天功夫就赶到了竟陵,好在有李憕的坐骑,路上没有吃太多的苦,饶是如此,也几乎把骨头颠散了架,好几天都没有回过劲来。
竟陵太守李齐物很是念及旧情,一直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杂事,而是要他好好休养身体,所以崔国辅过了这么一段时间后,专门写信来告知李憕,要他不必担心。
信中特别又提到李复,问起他的情况,还要李憕多为照顾,不要再让他出什么事。
李彭嬉笑道:“崔伯父还要我父亲好好照顾你呢,他才不会想到,二哥如今已是如此的风光,算是一个小财主了!”
李复哭笑不得,竟被扣上一个小财主的帽子,这让他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听来很是不顺。忙找话岔开,道:“崔郎中平安就好,他信上还说了什么?”
李彭忽然记起了什么,哦了一声,道:“对了,崔伯父还说你测字测的准,你当时说他到了竟陵会结识一少年才俊。他因为一直在休闲养身,所以四处走走,看看山水,后来在太守李齐物的介绍下,还真结识了一位年轻才子,好像是…姓…陆的,他二人已结为忘年之交,.ukansh.c常在一起品茶论水呢。”
李复暗暗点头,这陆羽已经出现,看来这《茶经》是早晚将要成书的了。对陆羽来说,崔国辅算是他继太守李齐物之后,又碰到的一位知遇者,再加上两位僧人智积和皎然,这四人就是对陆羽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两僧和两吏。
陆羽在其前半生的《自传》里仅载入了上述四人大名,也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四公立传之笔。陆羽的这些际遇却被历代“史官”写进了诸公的传记之中,也算是千古美谈了。
李彭见他不说话在出神,不由笑道:“崔伯父是不知道二哥的身份,若是知道二哥是仙师弟子,对这测字之事恐怕也不会惊奇了。”
李复听了,瞪他一眼,李彭立马知道失言了,以前李复交待过他不要随便提起他的身份,主要是为自己处境考虑,以防引来不必要的是非,今日李彭一时高兴,又说漏了嘴,于是歉意的一笑,也岔开话道:“对了,父亲问二哥是不是也要给崔伯父写封书信,告知近况呢。”
李复点点头,道:“一定要写的,不但要告知我们的情况,还要请他早作准备,也给太守李齐物提前打个招呼,明年开始在竟陵种植棉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