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面,李憕便笑道:“李郎如今是一个大忙人,怎么今日有空前来?”
李复一边行礼,一边笑道:“后生此来,是为了实现之前向使君说的一句话。”
李憕颇为感兴趣的望着他,问道:“是哪句话?”
李复道:“之前我曾说过,要改进印坊之工艺,使书籍印制简单快捷,成本更低,价格便宜,人人都能买的起。然后可印制圣贤之书,使之大传天下,让人人能得而读之。”
李憕点头道:“不错,我记得此事,也听说你买下的那个印坊生意不错,看来印坊之改造你业已成功。”
李复道:“正是,这印制书籍的工艺我都已改造完成,所以特来禀告使君,准备印制圣贤之书,以利民众。”说着将几本样书递给李憕,请他阅看。
李憕见样书排版有序,字迹清晰,不停的赞许,道:“印的极好。且李郎言而有信,果然是一位君子!”一边夸着李复,一边说他会马上上书给皇上,请准此事。
见李憕很是支持,李复不由暗喜,顺便说自己非常喜欢《史通》一书,想多加以印制,发行天下。李憕听了大为赞同,说刘子玄刘文公“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乃是史中君子,他也素来敬佩此人,《史通》一书当然该印。
没有多久,李复便得到李憕的答复,说朝廷见了他印制的样书,已经准了他的奏折,还专门要集贤殿拨出一笔款项,准许印制书院里保存的大量古书,并允许部分向民间出售。
这集贤殿书院说起来大大有名,开元五年,当今皇帝李隆基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最终设置乾元院,转年改称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李隆基召集学士饮酒,说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就改称叫集贤殿书院。
书院设立之初,李隆基就命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在此掌管藏书、读书、刻书和讲学的,皆为大学士级,都是饱读熟学的人物,如张说、张九龄等人都曾执掌集贤院。 w.ush书院设长安与洛阳两处,一在京城长安的光顺门外,一在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收藏图书达五万多卷,分抄正副二本藏于长安与洛阳。如今得到朝廷允许,里面的书可是多得印不完的。
李复马上和李憕一起,圈定了不少好书名作,就连《山海经》之类的都在印制之列,而《史通》不用说,更是印制的重点。
印坊得到李复的授意,当然将此做为头等大事,加班加点的将《史通》等书排版印制出来,一时间印坊的临街门面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俨然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书店。每日都有不少文人学子来此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搞的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李复眼看着这种情景,心中很是高兴,不论哪一个朝代,人们的求知欲都是非常高昂的,关键就看有没有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如果有,那么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将是惊人的。
和各处工坊的乏味比起来,印坊的这个小门市更合李复的意,所以他大多时间都呆在这里,一边,一边和前来买书的文人学子招呼聊天,也结识了不少人。来的人得知这印坊成了李复的产业之后,专门改进了印刷之法,又印制了这许多经典之作,不免都有几分敬意,和李复说起话来也就很是客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