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得了答复,哦了一声,心下稍安,看着马车离去。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那女子说了等于没说,长安城里人口超过百万,自己即使去了长安,又去哪里寻找她呢?而且早就竟然连她的姓名都没有问,就更是无从寻找了。
明白过来以后,李复才是后悔莫及,但人已远去,自己也无可奈何,只能望而叹息了。
回去以后,李复心中迟迟不能平静,这女子的音容笑貌一直在他眼前浮动,无论如何也拂之不去。她的离去,让他的心中好像空了一大块,想了好久,李复最终做出了决定:离开洛阳,前往长安。
本来他就准备入秋时去长安,登慈恩寺塔,以遇杜甫等人。此时已是夏末,离他原来打算动身的日子也很近了。再加上那女子说她也在长安,李复不时在心里说,也许到了长安,真的会再遇见她呢。他们真的是有缘呢,就在这洛阳,前后不也见了两次吗?
李复将去长安的想法给大家说了以后,元结和李昭明很是吃惊,李彭却是早知他有此想,反而并不惊奇。
元结问他为何如此匆忙就要赶往京城,李复道:“此际纺织、蒸酒、制糖、印刷等诸事都已走上轨道,冶炼成功也只是时间问题。我能做的都已做了,在洛阳有次山盯着就可以,再说还有李管事在。我去长安,其实也是想在那里扩展我们的生意,毕竟长安是京城所在,定然大有可为之处。再说我们迟早也要进京的。”李复这一番大论光明堂皇,丝毫不提自己的真正心思,说完自己都在心里骂了自己一句无耻。但众人听的却毫不起疑,特别是最后一句大含深意,说的元结不由点头。
几人又商议许久,决定李复先与李彭一起进京,安排了住所和工坊所用的地方之后,再组织相应的匠人前往,在长安开设各种工坊,以扩大生意。最后李复还交待元结和李昭明,要注意发掘人才,适当挑选人选,让他们自己进行管理,元结必须尽快从中抽出身来,以做好前往长安的准备。
李复道:“科举在冬季,时日已无多,次山此次必然会榜上题名,所以一定要提前去长安准备一下。”
元结奇道:“胜之以前不是说过科举不是一条救民的合适途径吗?怎么此时又要我去参与科举呢?”
李复笑道:“我是说仅仅通过科举,不足以救民,但没有说不能救民啊。无论如何,我们要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达到我们的目的。科举毕竟也是一条路子,能走的都不妨走一走。”
元结沉思片刻,道:“胜之说的对,我想的有些偏颇了。”想了想又说道:“但此际正是用人的时候,我若一走,恐李管事一人忙不过来。我今晚就写信给我的弟弟季川,要他带些人来,协助打理诸事。”
李复听了,心里一动,元结曾编了一本诗集叫《箧中集》,诸诗出自七个人,都是当时元结认为“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者,他的弟弟元季川就在其中,由此可见元季川也有相当的水平,若是他能来协助,那当然是一件好事。
时光如同流水般消逝,李复来到这个时代后的第一个夏季马上就要过去。天气已不再那般炎热,没完没了的知了叫声也不再那么聒噪,到了夜晚,已能听到几声秋虫的鸣声。
工坊的一切都很顺利,也都在迅速的扩充着规模,制酒的作坊面积已经增加了两倍有余,制糖和冶炼的的人手也有所增加。而织坊也再次增加了三百台织机,这次还是元结的建议,他认为以前说过多招人手,使之有工可作,能够以养家室,便是使民众受益的好事,此时已不再是开始时资金不足的情况,生意上也尚有所需求,那再增加织机和人手便是理所当然,李复听了持赞同意见,也明白这洛阳诸事交与元结已绝无问题。
前往长安的准备都已做好,因为李复没怎么骑过马,李昭明专门准备了一辆马车,以便路上舒服一些。
李彭也禀明了父亲李憕,专门办了“过所”。唐代时行人来往关卡,都要持有公文,所谓驿使查验符券,传送则据递牒,军防、丁夫有总历,其余一般人等外出必须要请“过所”,若无这几种公文,而私自从关门经过,叫做“私度”,根据《唐律》,要处以徒一年的刑罚。
这“过所”类似现在的通行证,上面写明了因何事到何处去,带有什么人或牲畜,每到一处还要有勘查后的签字。一般人要办理需要先向县里呈牒申请,再请保人,由县里核实签署,最后到州府发给,所经四道手续,颇为繁琐,幸有李憕照顾,直接给予办理了。李复不由感叹这有人好办事的道理,自古以来皆如是也。
一切就绪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李复等一行告别众人,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官道。
李复起初以为有马车坐,一定就不会那么累了,可真的坐起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一天下来,就是腰酸背痛腿抽筋。第二天开始,李复就和李彭一样,坐一会马车,再骑一阵马,这么来回的换,才觉得稍微好一些。
一路之上,都是住的客店,没有住过驿站,李复问起来,李彭说是只有官员使人才能住驿站,而且都要有符券的,从京城出去的,由门下省给券,从外地出发的,由各地留守及军、州等处给券,到了目的地要上交,办完事再领回来,最后交到当初发券的地方,所以朝廷对住驿站的控制是很严的。像他们这样私人进京,那是不能够在驿站住宿的。
好在沿途旅店众多,服务也颇为周到,除了有旅舍可住,还有茶饭饮食,有的地方还备有炉子,便于客人自己烧饭。除此之外,还有出行的器物可提供,不少旅店都有驴子等牲畜,可以租给客人,实在是很方便。
此时天下承平,路上行人众多,旅店里也是人头攒动,一派繁华景象。杜佑《通典》上说:“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州、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李复一路行来,觉得此情此景和历史上记载的确实不差。
以前李复以为从长安到洛阳,八百多里的路程,来回差不多要十天,可是路上走起来,才知道自己实在太乐观了,十天只够单程的时间。他们这一行人有马和马车,走起来一天也就是九十里左右。李昭明安排的人很稳当,不匆忙赶路,总是不到百里看天色近晚的时候就找店住下。 w.uushm
李复虽然觉得这样不会那么劳累,可是想一想这样要走差不多十天,还是有些心惊。想起在现代,如果坐火车,从洛阳到西安也就六小时,要是汽车走高速,四个小时就到了,这样的反差也实在太大了。不过后来想起此时的道路不能和现代比,特别是潼关一段的山路,简直就是恶梦一般,即使是后来通高速公路之前,别处的汽车司机走到这里还是不敢开的,都要请潼关的司机开过那一段,这时走起来自然就更慢的多了。
这天走到潼关,李复有着别样的感觉。这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青灰色的城墙仿佛在冷眼旁观着这世间的一切,看着从它这里进进出出的每个人。
李复大学毕业后曾在潼关呆过半年,所以对潼关附近比较熟悉。在城下望着沉默的城关,不由想起几年后,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抱病出征的哥舒翰扼守潼关,以逸待劳,阻击叛军,后来在杨国忠的怂恿下,李隆基命他主动出击。哥舒翰大哭一场,不得不领兵出战,结果唐军中伏,遭到惨败,哥舒翰被俘,后来被杀,叛军直逼长安,李隆基弃百官出逃,结果长安也被叛军占领,遭受到建唐百多年来空前的抢掠和杀劫。
李复叹口气,默默的走过城门,不敢回头再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