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天的傍晚,李复一行终于到达了京城长安。
望着徐徐落下的夕阳和灿烂云霞之下巍峨的城墙,李复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加快了许多,这就是那座带有无尽辉煌和绚丽文化的都城长安?曾在无数部书中看到过的,曾在多少人心中魂牵梦绕过无数次的大唐都城?
长安都城的真正建立,是在刘邦即位,西汉建立,又经惠帝、武帝新建周长65里的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十二个城门,每门三门洞,可谓“通达九逵”。城中长乐宫、未央宫及城外的建章宫宏大辉煌,在那个时代,那座大汉帝国的都城已经是壮观瑰丽,举世无双。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重建“大兴城”。由前隋宇文恺规划,大唐工部尚书阎立德领导修筑,历经多年兴建了这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长安城。全城同隋大兴城面积相当,东西宽20里,南北长17里,周长约70里,墙基厚3丈,至城门处达6丈。城内中轴线朱雀大街宽逾300步,108坊如棋盘般的布局,井然有序,城内人口超过百万人。
这是当今天下最大、最规整、最宏伟壮丽和文化最为发达的一座城市,亦是当之无愧的天下文明之中心。大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充满自信的一切,都在这长安城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中体现着,吸引着无数异邦的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所以王维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如今,这座都城就在李复的面前了,望着宏伟的春明门,李复忽然觉得眼角有些潮湿,禁不住在心中默默喊道:“长安,我来了,一个千年之后的子孙来看你了。”
…………
进城后几日,两人走了不少地方,察看合适的宅院,李复对长安城的概貌也有了粗略的了解。
整个长安城,皇宫、百官衙署、住宅、市集都分区设立,布局匀称整齐,街道宽广,两侧均设有排水沟,植有槐树、榆树、桐树等,还有不少果树。此时已是初秋,不少果树之上挂满了果实,很是诱人,特别是柿子树,叶子将要落尽,而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悬满枝头,更别有一番趣味。
长安的街道,即使是李复这个现代人用现代的角度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贯通南北的十一条街道,都有近一百五十米的宽度;贯通东西的十四条街道,则有一条宽一百五十米,三条宽约九十米,十条宽七十米。
近现代的都市,街道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令人有一种在钢筋水泥谷底的感觉,然而此时的长安,却只使人感觉到恢宏和大气。毕竟这种广大都城的设计,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必要,而是本着一种理想,即帝者都天下的观念。长安是帝京,怀拥天下,唯我独尊,从容吞吐八百里秦川的气势,因此长安充满着这种魄力,这也是有唐一代开放文化的体现。
最终两人选中了延康坊的一处规模一般的宅子做为住所。这延康坊西北便是西市,坊西有永安渠流过,名传千古的画家阎立本之宅以前便是在此间,坊内有西明寺和净法寺两座寺院。西明寺原为隋权臣杨素宅,占延康坊四分之一面积,入唐以后为太宗爱子魏王李泰宅,后来高宗立为寺,有房屋四千余间,分为十院,规模庞大。
延康坊的北面是光德坊,京兆府衙即在其内,而西南是长寿坊,长安县衙位于其中。距离北面的皇城也很近,由住处到皇城的含光门仅仅四五里地而已。
除此之外,李复又在城最南面的通济坊购下了不小的地方,以便将来建立工坊所用。这通济坊紧邻长安东南城门启夏门,将来出入城中很是方便。东面过了曲池坊就是风景胜地曲江与芙蓉池,北面不远则是大慈恩寺所在的晋昌坊。由于城南人烟稀少,数倍于延康坊的地方,价钱竟然还没有延康坊的贵,这倒是李复未曾预料的。
有了住处,李复立即给元结写信,要第一批工匠前来。来前他们都已安排好,元结和李昭明在各工坊中找出技艺熟练,有带班能力,而且愿意前往长安的匠人,待李复在京城一落脚,便要他们迅速前往,到了长安之后,再招些本地的匠人,由他们带领,尽快建成各工坊,并开始生产。
而李彭也已能独当一面,与李复一起收购了几间印坊和酒坊,并前后跑着安排众人做各种准备,忙得不亦乐乎。
待“太白酒坊”的招牌还没有完全挂出,风声已经传遍了长安城中的大小酒坊和酒楼,不少精明的老板都迅速来拜见李复,请其照顾生意,毕竟此时“太白烧酒”的牌子已经名满京城,虽有人从洛阳购入运来,但那是杯水车薪而已,远远赶不上市集的需求。
一时间李复竟然整日忙于应酬,不由大为叫苦,但不见众人还不行,只得暂时忍耐,知道只有等酒坊正式开张,有酒可供了才能缓解这种局面。
即便如此,李复在闲暇之时,还没有忘了嘱咐李彭,要他去崔国辅家中探视,顺便问下杜甫的下落。
在李复的记忆之中,杜甫此时已是穷困潦倒,“旅食京华,寄人篱下,贫病交加,含垢忍辱,”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复真的不忍心任凭这位人世间最伟大的诗人遭受此难。
李彭记得此事,便找了个空,赶往崔府。回来之后,告知李复,崔府中人已多日未见到杜甫了,只知道他住在城外以南一个叫杜曲的地方,临近南山,具体在哪里就不知道了。李彭无奈,只得交待他们若是遇见杜甫,不管何时,都要立即去通知他。
李复听了,叹口气,这么一位盛世的大诗人,竟贫穷至此,连在长安城中居住的资格都难以享有,这真是对盛世大唐的一个绝大讽刺。
接下来没有几天,从洛阳来的众工匠都已到了,李复又一次忙碌起来,酒坊和印坊的整建事务繁杂,好在酒坊有一位老师傅前来,印坊也是郑绍带头,倒是省去了李复不少工夫。
待诸事有了头绪,渐渐安定下来,并准备开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仲秋。
这一日李复正在与郑绍对各道工序的所需时间,忽见李彭急急走进,道:“二哥,适才崔府来人说,见到杜待制和几个人去了大慈恩寺。”
李复一跃而起,道:“他们去大慈恩寺登塔赋诗,快,我们快走!”说着不顾一头雾水,愣在那里的郑绍,扯上李彭便直奔大慈恩寺。
路上李彭问道:“二哥怎知他们是去登塔赋诗呢?”
李复稍怔了一下,道:“大慈恩寺为游乐胜地,来到长安的诗人墨客,大都要登塔题诗。杜待制善于诗作,他既与友人去了那里,定也会登塔赋诗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