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良久,李复才说道:“子美兄一番为国为民之心,胜之能体会得。不过并不是只有为官为仕,才能为民众做事的。”
杜甫听了,颇有些吃惊,直直的望着李复,等他继续说来。
李复道:“其实做哪一个行当都是可以给民众带来好处的。就比如说我眼下开设工坊,做的这生意,一则做出民众需要的东西,做的越多,越普及后价格就更便宜,就有更多百姓用的起,他们就能生活的更好。而我雇用的工匠,更是能够凭借劳动所得,获取相当的工钱,有能力养家糊口,我的生意越大,雇的人越多,受益的工匠也就越多,所以这些一样可以给民众改善生活,带来益处。”
杜甫怔了一会,道:“胜之所说我虽前所未闻,但却是实事,着实没错。”想了想又道:“可并不是哪个人都能像胜之这样做生意的,更难有几个做生意能做的如此之好的。比如我就绝对不行。”
李复笑道:“我只不过打个比方,哪里能让天下人都来做生意呢。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此能,农者种其田,为国为民产出粮食,也能养活自己,也是对民众做事。甚至各处的酒楼食肆,一面为民众提供酒宴饭食,一面自己赚钱,还雇养伙计,也算为国出得一份力。只不过有些人在做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话说回来,只要心中存有国家民众,并为此去一直努力,做任何一行都能为国出力,为民造福。”
杜甫默默的念着李复最后一句话,道:“胜之说的实在是好,从前我竟从未想过这些。但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李复其实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眼下杜甫的诗集即将印出,给了他这笔报酬之后,他又去何处拿到下一笔呢。究竟用什么办法能够真正的拉他一把,让他脱离这苦难的生活呢。
忽然间想到自己来洛阳前的决定,那时考虑过编制新的科学书籍,.uknsh将现代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民众,让大家一起来改造这个时代。但当时自己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编写不出适合此时语言和表达完善的版本,要是做,必须找来才学俱佳的人一起来做。此际,最佳的人选不正在眼前吗?以杜甫的文学造诣,说句实话,恐怕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翘楚,特别是在诗律方面,绝对是无人能比,即使是号称“诗仙”的李白在这方面也不如他,李白擅长的是自己那种自由的诗体,若是七律,就有了差距。杜甫欠缺的,就是一个好的机遇,他只是没有机会出名而已。
而且,著书这件事,已不能再耽搁了,如今离兵乱只有三年时间,如此时不做,今后将更没有机会去做,时间一旦消逝,加上战乱,至少就要荒废五年以上的时间,而五年的宝贵时间,足以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熟悉新科学的学子来,那将对战乱之后的重建起到多大作用,李复自己都无法估计。而且历史上安史之乱只限于北方,南方几乎未被涉及,即使战乱发生,南方的一些学子也有条件来学习这些现代的科学知识。
想到此处,李复试探的问道:“子美兄诗集出来以后,可有什么打算?”
杜甫苦笑道:“此际我还能有什么打算,眼下也无处可去,恐怕还只有暂居京城,与过去一样,寻找些机会罢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