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欲上青天揽明月(上)(1 / 2)

加入书签

看着复点头笑,刘的思绪下子飞到二十前。

元十八,时任州刺史裴耀卿见江南运之难,特上条说:“南户口多,又征防之。自我唐开国来,常漕东南粟。高、太宗时,水漕运,年不过十万石,故漕事。高宗来,人滋生,度日增,漕运逐繁忙,百姓也受其累。”

去年从州来京,亲眼目了漕运艰难,州所送及庸调,自本正月或月上道,至扬州斗门,逢水浅,已有阻,须留月以上。至四月后,始淮入汴,多属汴干浅,般运停,至六月始至口。即黄河水,不得河。又停一两,待河小,始上河。洛即漕干浅,艘隘闹,般载停,备极辛。计江南至都,停日多,行日少,粮食既不足,折因此生。又南百姓习河水,皆转雇师水手,更为损。……”

裴耀说的全实情,时的转,并无体安排划,只江南的税一直到京都便可,于,自江起运的船,走路,停路,多一年的间方能到,真艰辛无,在黄等处,不好还是一个翻人亡结果,而折损大。

对此事,裴耀卿出了办:“今、隋漕,临河禀,遗尚在。建议,沿漕路粮仓,据各段路变化况和季特点,级转运。江南之不入黄,黄河舟不入河。水则随近转,不即存货仓,则无停留,而物不失。……”

说,这分段运的办法常正确,但是,个计划时并没得到任答复。年后,开元二一年,耀卿为兆尹,师雨水多,伤庄稼,价随之贵,李基问他有什么策应对,裴耀卿次提出更为详的计划:

在河也就是河与汴分水河县处置阴仓,以储存江淮来租米,、淮漕船不入河,到下米即。在黄与洛河口处的县置洛仓,这黄河之可不入河。而古有砥之险的门,为免漕船覆,在岸三门西各置仓,东集津仓,西为盐。再于门之北辟山路八里,牛车把食从集仓运出,走陆路过三门柱,运三门西仓,避三门天,然后西运至陕太原仓,再装船渭水到关中。”

这一,李隆听从了。至二十年八月,置河阴及河阴、河西崖仓、门东集仓、三西盐仓。开三门十八里,以避湍。自江而溯鸿,悉纳阴仓。河阴送含嘉仓,又送纳原仓,之北运。自太原浮于渭,以实关

转运顺,李隆大悦。久便以耀卿为门侍郎、同中书下平章,充江、河南运都使。又以郑刺史崔逸、河少尹萧为副。年间,运达七万石,陆运之四十万

的刘晏,曾跟从耀卿,管有关运的钱账簿文等一应务,也是那时下了他于财政济的基,但不,裴耀就被李甫所夺,如今想起从,真是胜唏嘘。

“士,士安……”李见刘晏然发起来,不喊了数

这才回神来,然道:“学士适所说转之事,由想起师故颜,失礼了。”

道:“想起了相公吧,当年他转运之,确实用非凡,朝廷百都得其啊。”

“是啊,裴相公运之事行之后,不仅可江淮租,即便北濮、、贝、、博各以及河的晋、、魏各租米,可输入河北岸仓,转入渭水往关中。有了那粮仓,可以逐转运,通则船,水浅贮仓以。”

“生民之,惟有与货二。管子说,粟三百里,则国无年之积;粟行四里,则无二年积;粟五百里,则众有色。扬距京师千里,只要漕通畅,姓便可居乐业,朝廷也后顾之。可见运乃京命脉所,所牵大啊。”刘晏深感叹。

李复道:“开元十年间,每岁转即达数万石,省数十贯,如转运之恐怕要远超过时之数,所以觉得,此事上有很大地可作。”

在温县上,也接触过转运之,如今转运,开元年已大不。”刘说着,叹口气:“正是为如今转运之大大超开元年,故而百姓带极大的害。”

原来除正常水运输外,像从洛到陕州类的路,约有百里水,水流急,礁众多,别是在门峡行更为危,常常船,每走水路没的粮都高达之七八,损失格惊人。一段如改走陆,又恰山区,极为不便。所以时设置个运输,每站十里,替接送,要动用数民工车马,费高达石米五钱,已远超过食本身价钱,在是得偿失。

而随着运数量上升,用的民车马数也随之加,以参与的姓不是多,且农闲时上一两月,也差不多,还不太扰民,但现如,沿途县动用劳力越越多,且几个时间根运不完,常常会毙牲畜,更甚者耽搁农。农忙节,田里竟见到多少人植种,即使有个也是弱妇孺,其情其,令人下。然即便如,这些姓到头还要缴赋税,人没有间种地,便没有么收成,赖以生的牲畜多累死,自然无承担,终的结,就是批逃往地,或将他们田地卖地方富财主,己沦为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