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并不出乎李岳的预料,郝摇旗等人想来也会认同他之前的判断。
趁着人心未附,向大宁、大昌、施州卫等地进攻,确实能大把地抓俘虏,征取新附降兵的倒戈,从而迅速扩充实力。
“将军,卑职觉得能抓到两千多俘虏。”大壮带着几个亲卫尽职地保护李岳,再次获胜使他挺激动,很兴奋。
李岳勉强笑了笑,说道:“下一次战斗就能换上明军服装了,消息已经走漏,我看就不必化装。这样做的话,兴许能鼓舞那些新归降的兵将哗变或倒戈。”
大壮用力点头,觉得那样的战斗才过瘾。而且,收服了这两千俘虏,也具备了与此地清军正面交战的实力。
希望那些降兵还有眷明之心,还有不向昔日袍泽或友军举起刀枪的勇气。李岳暗自叹了口气,心里也是很不确定。
押着俘虏回到建始城,其他小队也陆续返回,都押着大批的俘虏。不得不说,马三宝等人的配合越来越熟练,合围追击的时机非常好,伤亡既小,战果又大。
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有点不好,似乎是不关心友军,只想着捡漏抢战果。
但这却是李岳的布置,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尽量避免激烈的战斗,尽量减少伤亡。
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趁着天色还亮,马三宝等人不顾疲累,马上就开始甄别俘虏,整编部队。
所有派来弹压监督的清军,不管是兵,还是将,全部拉出来绳捆索绑。他们将被全部斩首,作为震慑俘虏的手段。
马三宝等人已经是习惯了这套流程,只不过稍加改变而已,却是用不到李岳费心去管。
他来到县衙,见到了郝摇旗等人,寒喧已毕,又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李岳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换回明军服饰旗号,开始正式的攻伐。即便服装不够,也要与清军的服装有明显区别。
实力增加是一个原因,对手的不同,则更是关键。
那些新近归降清军的明军将士,见到熟悉的服装和旗帜,心理定然产生变化,或许能最大程度地削弱他们的战斗意志。
“李将军不说,我等也要与你商量此事。”袁宗第笑着说道:“在城中的一个仓库里,有大量我军的服装和旗帜,清军收缴之后,显是还没来得及处理。”
洪育鳌捋着胡须,缓缓说道:“再接战时,益国公、靖国公便想纵马阵前,并亮明旗号。两位国公的名声,对那些降兵应该会有所震慑。”
李岳点头赞同,笑道:“两位国公的大名,谁人不知?阵前呼喝几声,胜末将冲杀数阵。”
郝摇旗连忙摆手,自谦道:“败军之将,还说什么名声?只是让那些降兵知晓,我等是真正的明军,希望对他们能有所感召罢了。”
地图摊开,几个围坐,开始制定攻打施州卫城的计划。
从建始到施州卫城(恩施)有将近百里,.uknshum两三天左右才能到达。那里的清军肯定会得到消息,是前来迎战,还是阖城自守,谁也说不好。
正在这时,负责审讯俘虏的军官送来了口供,使得情报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洪育鳌捋着胡须说道:“恩施的清军比之建始要多上两千,李将军,你觉得战而胜之有把握吗?”
见洪育鳌把目光投注过来,李岳只能用力点头,说道:“就算是死守城池,末将也有取胜的把握。”
“据某记忆,施州城墙似已破破不堪。”
袁宗第说完便向郝摇旗投去征询的目光,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继续说道:“其城东、南较高,易守难攻;西北两面城墙较矮,西城外是山地,有些山头高过城墙,易攻难守。”
“山头距城墙有多远?”李岳开口问道。
袁宗第想了想,说道:“不到一里地吧!”
郝摇旗补充道:“施州卫依山而建,从南往西北,则依山挖成陡坎状,陡坎即为城墙壁,外侧加垒石块,外看城墙高垒,壁垒森严,城内则是人行巷道……”
与平原地区高高的城墙、深挖的护城河相比,施州卫城有独树一帜的特色,全国少见,仅仅在三峡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类城池。
李岳听完之后,点了点头,信心十足地说道:“如此,攻城必破。”
其实,明朝的一里地约为后世的五百六十米。
即便这样,也在李岳的突击步枪射程之内。在山头上居高临下,他便能够压制一段城墙上的守军,掩护明军登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