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史稿》记载,康熙早期时,两万规模的清军步兵,火枪兵只有一千七百多名,还不到十分之一。
到了康熙中期,这个比例进一步下降。
比如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两千多清军配备了各型火炮,火枪却不超过百支。在火力上的劣势,使清军只能采取围困战术来对付区区几百侵略军。
而经历了数次作战,又缴获了很多物资的明军,现在已有鸟铳五百多支。只不过,鸟铳的质量参差不齐,精挑细选后,火枪营才算是配备齐整。
在李岳看来,这个鸟铳的作工和威力,也实在不能令人恭维。
至于什么“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的评价,李岳认为完全是在吹牛。
一个前装滑膛火绳枪,就那准头,你还打飞鸟?一百发蒙中一只倒霉鸟,我都献上我的膝盖。
还别说打鸟了,要准确打中百步左右的敌人,运气还占大部分呢!
也难怪郝摇旗等人看不上火枪,那装填射击实在是太麻烦,一分钟一到两发的射速,百米左右的射程,比弓箭都差得太远。
所以,在他们看来,多训练几个弓箭手,都比火枪兵划算。
李岳看过实际演练后,也是颇为失望,但却并未解散火枪营,依然让这三百火枪兵加强训练。
火枪在射速上远不敌弓箭,甚至在射程上也是不如,这并不稀奇。但火枪最后淘汰弓箭,自然也有它的优点。
首先是在射程内的杀伤力:士兵即便穿着甲胄,在疾速飞行的铅弹面前,其实也没有多大的防护力。
弓箭则不同,盔甲能有效抵挡。而且只有不中要害,挨上几支,也有还活蹦乱跳的。
其次则是训练弓箭手和火枪兵的性价比,这一点却是最重要的。
一个合格的弓箭手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在射程、持久和准确性上达到要求。
比如理论上,弓箭手能几秒发一箭,但体力的消耗很大。估计拉满弓顶多能射出十箭,便骨软筋疲,需要休息。
火枪手呢,对体质没有太严的要求,射击也不是很费力。理论上,只要火枪能耐用,你能连续射击几十次,甚至是更多。
训练时间上的优势就更明显,一个弓箭手至少需要一年,还是体质好悟性强的,才能在力量和准确度上达标。
火枪手的训练周期则要少得多,短的个把月,多的几个月,便能拉上战场。
综上所述,要求不高、训练简单、准头差,成本低、能爆兵的火枪手,最终取代了弓箭手,成为战场上的主流。
李岳观看了一会儿火枪营的训练,便安排好了军官监督,带上几个亲兵,前往清河巡逻。
而火枪兵在训练中,机械地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动作,甚是枯躁,真的没什么好看。
……………..
山风吹过,带着炊烟的气味;放眼望去,山坡的战场上还残留着破碎的刀枪。
临国公李来亨屹立在山头,望着远方,脸色严肃,眼睛或眯或睁,显出心情的起伏不静。
清军停止了进攻,只管在出山的要道隘口修筑工事,加强防御。
这对于退守险要的明军来说,似乎是得到了喘息休息的时间。但李来亨想得更远,他隐隐有种不祥的感觉。
说实话,李来亨是希望清军继续进攻的。凭借险要的地形地势,明军能够大量杀伤敌人,从而削弱敌人的兵力。
等到敌人伤亡惨重、士气低落之时,李来亨便能率部发起凌厉反击,打破敌人的围困,甚至取得胜利,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历史上的战例中,倚险坚守,再反击获胜的,并不鲜见。远的不说,就在数月前的巫山,李国英便是采取的这种战术,击败了气势汹汹的十三家联军。
但清军现在的行动,却出乎了李来亨的意料,也是他最不愿面对的情况。
敌众我寡,以一隅敌全国,时间是站在清军一方的。
明军困守茅麓山,孤立无援,存粮只能支撑数月,且无法自己自足;清军则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援,不只是粮草物资,还有作战兵员。
所以,清军不攻,也能把明军耗死。
如果明军主动反攻,则攻守之势易手。清军不仅兵力占优,还能够利用地形地势,给明军造成惨重的伤亡。
这就是李来亨所部面临的两难之境:守则将被困死、耗死;战则损兵折将,突围而出的希望依旧渺茫。
一个年轻将领大步走来,盔甲作响,打断了李来亨的思绪。
“父亲,风寒冷峭——”李国栋走上前来,欲给父亲披上大氅,却被李来亨伸手阻住。
李来亨沉声问道:“军心可还稳定?”李来亨沉声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