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柔来杭州已经五六天了,却一直没见到帅司的安抚使韩琦。
偶然问起王曾才知道,韩琦是带着旨意来的。
南洋转运使司上奏,已收稻谷千万石,然苦于无人脱壳,只得转运至两折路代为处理。韩琦得到的旨意,就是将稻米在两浙路处理好。
原本此事应该交给身兼转运使的王曾,但王曾营建港口等事务,不但忙得脱不开身,还将明年的徭役一并支取了。
韩琦只好一到任,就带着厢军入了山。
当然不是剿匪,现在两浙路的山里或许有逃户,但山匪还是较少的。
碾米,虽然不知道这碾米的动力是用厢军还是别的,但像现在一村一个的石碾子是一定不够的,第一件事自然是乘着冬季进山采石。
水变冰体积膨胀,冬季自然是采石的好时节,等天气转暖,韩琦又得把石块赶在西南风之前凿成碾子,时间紧迫由不得他耽搁。其实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但以身作则好歹不会被弹劾。
王益柔得知韩琦进了山,自然不会进山去挨冻。
“王相,国朝何以购得如此多的的稻米?不是说……。”
“确实,国朝缺铜,没有足够的钱币去买稻米,但是,”王曾说着,敲了敲椅子扶手:“这次购稻所用,都出自内府和几位勋贵,官家将宫里用的嵌螺桌案之类的御用之物都拿去换南洋土著的无用之稻米了。”
“以物换物?”
“以物换物。那些土人那里见得过这等器物,自然是一块雕花漆器便可换上百石粮,这样其实已经持续好些年了,土人头子也每年都逼迫底下人多开垦土地,今年便攒下来这么多。”
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确实是解决通用货币不足的一种方法,互取所需,在民间有很大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在川府。
王益柔也就是好奇,随便打听打听。托人去明州问,知州尹洙还没回来,王益柔这几日就先跟在王曾身边和王慎言一起学着。
本以为南洋运稻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知却最后落在了王益柔的头上,这都是后话。
“益柔你来看这个。”
王益柔正在练字,闻言起身接过王曾递过的文书。
王慎言设计得偏旁加音韵查字法。
“益柔感觉如何?”
王益柔用了几遍,还没有成书,只是一种检字法,用的还是广韵的本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