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复生这些天几乎都要进宫,与赵扩和一些大臣商量。昨天周复生进宫说军制改革,并未说这些话。因为赵扩对他的信任,已经快达到盲目的程度,根本没必要在赵扩面前说这些。
这些话,就算在外面可能也没人说过,周复生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敢在大殿上说的人。他知道军事改革不易,其它都好说,唯独放权这一块,反对的人绝对不少。
现在只有二十几个反对,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那张嘴,在等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要是理由不够,到时将会有不少人反对,包括周必大几人。
这些话将大家震懵了,一时只能听到喘息声。在赵扩右边站着的贴身太监郑安,被吓得浑身发抖。根本不敢抬头看周复生,将头微侧,用余光看赵扩的反应。周复生仍不知死活,说完后问万松:
“万大人,你觉得我说的话对不对?”
万松嘴巴倒是大大张开,但没吐一个字。周复生说得的确不错,一个选择题,江山让外族占和本族的人占,没人不选本族人,最起码本族人对大家都会温和对待。想了半天,硬是没说出一个字。
周复生有点失望,继续他的长篇洗脑:
“唐朝时期,外族远非我中原的对手,现在也一样。他们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军人的军心。军人要是没了封侯拜相的希望、处处受打压、从军连家人也养不活。就算他怎么爱国、如何英勇,其能力在战场上也会大打折扣。
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是拥兵自重的军人、也不是外族入侵,是取决于自身。我中华大地,曾经出现过的朝代不少,最长的周朝,也不过才七百多年,汉唐更短。你们说的引史为戒不错,但想错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个朝代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初时励精图治、君臣勤恳,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百姓皆有自己的地、生活无忧,那时候天下太平,就算有外族来侵略,就算武将有很大的权力,真要造反也只是找死。到后来百姓土地流失、官场昏暗,天下太大,就算有明君能臣,也难引导国家走向初期的繁荣昌盛。如一个失足于流沙之人,只能看着他慢慢沉没下去。
所以引史为戒,并不是防这防那。当然,一切都要安排在可控的范围内。一个国家清明了,根本不会出现什么反贼,就算有也翻不起什么浪。我大宋现在的情况非常严峻,再不改革军制,就算有十个诸葛亮辅佐,也难免会走向衰亡。”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周复生解下系在腰间的葫芦。这个葫芦是赵佳给他精挑细选的,满上可装一斤半水,基本够他说下朝。
咕咕喝水的声音很响,大家像是被定身,全都看着周复生,没有开口说话。过了好一会,才传来一道声音:
“好一个引史为戒,周大人这番话,周端朝受教了。”
又是周端朝第一个为周复生捧场,朝赵扩跪下:
“皇上,周大人所说的这些,句句如心血铭刻,金玉良言。以前我等如一个沉醉之人,虽想复兴大宋,可不知如何下手。所做之事,对于大局不过是杯水车薪。现在有周大人的指引,绝不可轻弃之,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军改势在必行。”
“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军改势在必行。”杨万里和几个官员也跪在地上,杨万里哭着说:
“被金国占领之地,不少百姓盼了数十年,最初之人已不在人世。现在的人,虽是我中原人士,不少人以金人自居,无论生活习俗、着装等等,皆弃我大宋礼仪。长此下去,就算收复得了土地,也收复不了民心啊!”
“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军改势在必行。”终于,周必大、余端礼、韩侂胄三个老大同时请命,除刚才跪在地上请斩周复生的官员,全都朝赵扩跪下。
赵扩十分激动,忘了刚才周复生那些极难听的话,站起身说:
“众爱卿平身,此事就这么定了,军改之事,由周复生全权负责。”
周复生一听皱了皱眉头,他现在正在大力搞邸报、扩建厂房、联系造纸商、建城外的军营,凡有内政上的事,都离不开他参考。这么多事压身,他哪有精力再搞军改?
他的一千个新兵已经招够,只要能举两百斤,十六至三十五岁的人他都要。又加上每月三两银子、承诺顿顿有肉吃,在他还未回京城,在这里负责的杨毅就已经招够人,正在建城外的军营和训练场合。
“皇上,此事臣可以配合其他大人,共同商量军改事务。臣现在实在忙不过来,还请皇上另选他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