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在前世就看过有关宋朝的斗茶趣事,据说斗茶最早出现在湖州和常州交界的顾渚山,顾渚山有个境会亭,自从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杯定为贡茶后,每年早春,两州刺史就会顾渚山斗茶。
此时,湖心亭中多了三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此三人在湖心亭中朝东坐下,三人的东首是三张专用的竹编茶几,茶几上点茶工具齐备。
“这三个人据说都是东京城有名的点茶高手,最北的那个是一窟鬼茶坊的,中间那个是蒋检阅茶坊的,南边那个是连二茶坊的,每年都是这三个作为评判,咱们往前靠一靠。”杨展一边拉着杨旭往前站,一边熟练地介绍着三个评委。
亭子特别大,除了中间空出作为斗茶的场地外,四周站了几十个人还是不显挤,外面还有一些人正陆陆续续过来。
这时,杨旭看到杨老头和另外两个差不多年纪的人坐着一艘小画舫从北面大厅那边过来,到了湖心亭,画舫缓缓靠岸,三个老头精神矍铄,满面含笑地踏出船板到了亭子上。
“三个老头斗茶有什么好看的。”杨旭低声咕哝,有些不耐烦。
“好看,姜是老的辣,祖父的点茶手艺不比朱骷髅茶坊的大师傅差,等着看。”杨展似乎忘记了不快,有些兴奋地前进了一步。
“这次斗茶可不一般。”说话者语出一半,显然为了勾引别人的好奇,好显得自己神通广大,信息灵通,杨旭转头一看是一个王家的弟子,和杨展年龄差不多,刚才还和杨展打过招呼。
“什么不一般,斗茶而已,每年还不是这一套。”
“嗤,我说你们消息不够吗,这次斗茶和四妹妹有关,懂了吗?”
“不会是真的吧,杨大朗喜欢你家四小娘子,沈三郎也喜欢你家四小娘子。”
“杨大郎怎么跟沈三郎斗,沈三郎可是上舍生中的佼佼者,明年可是稳中进士的。”
杨旭转头望向杨展杨大朗,发现杨展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身躯微微颤抖,杨旭摇摇头,伸手拍了拍杨展的肩膀,却发现杨展的身躯摇晃了一下,颤抖的更加剧烈。
“大哥,婚姻大事岂能儿戏,大哥不必信此谣言。”杨旭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营养,安慰不了杨展,还好杨展终归是已经成年,又是太学生,心智比较成熟,很快就克制了自己的情绪。
“嗤,四妹妹喜欢谁大家都知道,但是架不住沈三郎的前途光明啊。”
“嘘,四妹妹听到了会不高兴的。”
杨旭回头,见那个穿着淡粉色百褶裙装的小娘子低头掩面离开了人群,再看看大哥杨展,见他正一脸痴痴地望着那个姣好的背影,眼眶不争气地红了。
王家的待客之道是十分到位的,湖边的每一个亭子里都有大量的精美面点、酒水饮料,随吃随拿,要是没有自己想吃的,随手一招就会有仆人上前,吩咐仆人就好。
“斗茶开始了,大家禁嘴。”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接着便见远处各个角落里的正在传递八卦的年轻人们三三两两向阳旭他们所在的湖心亭聚集过来。
杨旭忽然变得有了一丝兴趣,只见王、杨、沈三家的家主分别朝三位评判拱了拱手,开始准备斗茶。
杨铁铮身边有王家的两个小人协助,桌子上放着三个精品黑釉盏,老头神色慢慢变得凝重,朝王家的两个下人点点头,示意开始。
杨老头接过下人递过来的锦盒,小心翼翼地拆开,取出一盒茶团,对着三位评判道:“三位,这次杨家为大家奉上的是上上等龙园胜雪。”
杨老头的话音一落,周边响起一阵“嘶嘶”的声音,就连三位评判也目光大亮,坐不住了。
杨老头这次可是下了老本了,连绝品的龙园胜雪都拿出来了。
龙园胜雪或者叫龙图胜雪,这是宋朝三十八款茗茶之一,杨老头拿出的是上上等也就是绝品的龙图胜雪,杨旭再次看向杨展,见他面色潮红,略带兴奋,或许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不由得有些好笑。
斗茶的技艺十分复杂,包括茶具都十分讲究,茶几上放的其实已经是最好的饮茶器具了。说是斗茶,杨老头其实只负责点茶、分茶,其他的工序都有两个下人完成,这两个下人当然都是熟练工,准备茶粉、开水,龙团胜雪是茶团,要把茶团变成茶粉是个精细活,先要烤制、再用茶碾碾碎,最后用娟罗过筛,得到细腻的茶粉。
一切准备就绪,才是杨老头的点茶,杨老头凝重的表情出现一些微笑,很显然对于自己的手艺十分相信,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先是调制膏状、再一边冲点一边用竹制的茶匙击拂茶水,不一会儿,茶盏中茶水便变成青白色,茶水贵白,但尤以青白胜黄白,杨老头的点茶技术显然十分高超,点茶十分成功。
杨旭见杨展狠狠地握紧了拳头,看来这次点茶杨家胜券在握,整个斗茶过程其实十分沉闷,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不是时刻注意杨展的表情,杨旭都想打哈欠。
三个老头一一点茶完毕,再请三位评判品茶,这时候才是高潮,湖心亭李一片肃静,三个所谓的品茶高手,一一品完之后,继续卖关子,靠着椅子,眯着眼睛沉思。
足足有一炷香功夫,似乎觉得赚足了眼球,三个评判这才拿起身前的白纸,在纸上勾勾画画。
这时,周边已经围满了年轻人,就是三家的小娘子们也在圈外玉容半掩,焦急地等待结果。
不知不觉中,杨展狠狠地一把抓住了杨旭的小手,狠狠地攥紧,要不是小丫鬟秋菊忽然掩住杨旭的嘴,他一定会叫出声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