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
如此一来便可使学生既能领悟圣人经典义理,又能学到实际应用的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句名言,以及分斋教学都是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提出的。
胡瑗字翼之,淮南东路泰州如皋县人,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胡瑗20岁游学于泰山,与孙复、石介等人在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
胡瑗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此时尚未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句名言,以及分斋教学的教学方式。
蔡伯俙为了笼络卢仁,还允许卢仁子弟以及蔡襄族人进入格物书院读书。
蔡伯俙知道卢氏清贫,特地减免了卢仁子弟以及蔡襄族人的一部分学费,当然这部分钱私下里会由蔡延出。
蔡伯俙还为非本族学生设立了奖学金,用来资助品学兼优者,奖学金也由蔡延出。
十二月初二,皇子、庆国公赵受益行加冠礼。
十二月十五,宋帝赵恒以皇子、庆国公赵受益为忠正军节度使兼侍中,封寿春郡王。
转眼到了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
春,正月初三,卯时四刻,安蓉诞下一子,蔡筮从为其取名为翛。
正月初六,蔡府为蔡翛举办了隆重的三朝礼,这日蔡府宾客如云,热闹非凡。
正月十六,蔡筮从携数名家仆启程前往东京。
由于格物书院要搬去东京,大家一起去的话不好安顿,因此由蔡筮从先去东京打点好一切。
之所以是由蔡筮从去东京,是因为蔡伯俙打算在东京为蔡家增添几门生意,因此蔡筮从也会留在东京。
由于安蓉刚生产,便没有随行。
正月二十,蔡伯俙一大早便起床了,因为今天是他们启程前往东京的日子。
蔡家人吃过早饭后,便陆陆续续有格物书院的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了蔡府。
本来书院学生有蔡龟从、王逊和卢仁带队,根本不需要学生家长随行。
但是蔡伯俙向蔡延建议让书院学生的父母一同前往东京,由蔡延负责所有开销。
蔡家现在根本不差钱,而且这么做还可以笼络族人之心,蔡延毫不犹豫的便答应了。
此次去东京,蔡家人有蔡龟从、程清妍、蔡伯俙、蔡平、蔡心和、蔡凌云、蔡曦、韩云起、韩张氏。
蔡心和和蔡曦随行是因为她们想去见识东京的繁华。
卢仁除了带着卢锡、蔡襄,还带有三名卢氏子弟,两名兴化军仙游蔡氏子弟。
虽然蔡延热情的邀请过卢仁带上妻女、女婿以及卢氏子弟和仙游蔡氏子弟的父母,但卢仁还是没有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