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師範學校的名聲早有耳聞。雖然沒去過如皋,但對如皋師範學校的嚮往很強烈。那天,我乘坐小火輪船在大運河上慢悠悠地漂到了如皋縣城。
走進如皋城,對縣城南面的環境大體瀏覽了一番,發覺有古城特色。如皋縣城是歷史悠久的一座古老的名城,原有四周環繞的古城牆,現在已不見蹤影,尚留有護城河。有的地方已是新面貌,城牆遺址上,嶄新的房屋林立,呈現出一片新氣象。
如皋師範學校的高樓大廈聳立在古城的東南角上,面臨大運河的懷抱,傾聽大運河流淌的呼嘯聲。校牌上鐫刻有“如皋師範學校”幾個大字,在它前面還刻有“江蘇省”三字,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它是省立師範學校,學校地位還是很高的。
學校門前是一座古老的廟宇,廟門北側聳立著數棵千年大樹,枝葉茂密,而且四季常青。大樹北面有一條小河,從東到西一直延伸到護城河,小河內的積水可以排出去,由於小河與護城河有落差,故而護城河的水不會倒灌進小河。小河也很有特色,河面筆直,沒有彎彎曲曲的河道,再者,兩岸河坎都是用青磚砌成的牆垣。河面上有數座平板石橋,好像是等距離的排列,橋面有統一的雕紋,看那建築的式樣,有可能是古代留下的水文化遺跡。到目前為止,依然平展在古城的大地上,彰顯中國古文化歷史悠久的傳統。
從廟的北面走進向東開的廟門,只見場地寬敞,清潔如洗。兩面向東一長串的樓房底層,是學生用餐的食堂,二層樓上是學生借用的宿舍,南面的一大棟樓房是學校的大伙房。東面數排樓房則是廟主的宿舍和藏經樓,未見廟主有群體活動的情況,看來他們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窄了。這是社會新現象。實際上,古廟的產業早已成為學校的一部分。從整體上看古廟緊緊連成一片,從校門走出來就是直通古廟的平板花雕小石橋,與古廟只有幾步之遙,方便極了。說古廟和校園一河之隔也對,因為古廟是那條東西串通的小河的東頭起點,古廟的北面才是師範學校諾大的校園。
走進校門,便見到小花園,花園裡有近兩米高的常青樹,四周簇擁著鮮花盆景,顯示出校園的文雅氣息。花園的東西各有門牆相隔,北面數排三層樓房,盡是教學用的學生教室和教師備課用的實驗室和醫務室。隔牆東側是二層樓房,屬於教師的臥室和辦公室,西隔牆的西面是大體育場,最西面的幾棟高樓和街面相隔,是音樂課的琴房和體育課的器材室。大操場北面是樓房和平房,西北角有四關廂漂亮洋房,是老教師的臥室,洋房東側是初師六個班的教室,初師班教室東面還有體育課田徑類的訓練場地。總之,如皋師範是一所美麗的學校。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學生住宿不夠集中,有的分散在老百姓家裡,顯然增加了老師管理的難度。另有一部分老師的集體宿舍也比較分散,說明學校仍在建設中。
我們這幫剛進學校的同學,宿舍是簇新的平房,建築在古城牆的遺址上面,數棟平房整整齊齊地排在那裡。每間臥室都安排有六張上下兩層雙人床,還有幾張梳洗用的小桌子,安排比較周到,同學也滿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