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是申时过半,正值夜市最热闹的时刻,由于连日的大雨所至,突然放晴,街道上便是行人满布。到处都能听见摊贩的叫卖声,宛城的夜市虽比不上洛阳等皇城的繁华,但也不失一番风味,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鱼鲜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可称得上是应有尽有。
说到夜市,其实古代一直有这宵禁的明令禁止,只有在上元节,既元宵佳节或是圣上下旨,普天同庆才会出现,古装剧中常常出现的亮如白昼的夜晚和繁华热闹的夜市其实并不真实,首先,在古代,蜡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流行。除了制作工艺不太好以外,普通人家也用不起蜡烛,都是用油灯替代,而不太好用的蜡烛在古代却也是富贵的象征。
其次,在夜晚,官府最容易失去对平民的控制。例如唐宋时期,官员们发现各地常有“合党连群,夜聚晓散”的人群,顿时感到如临大敌。因此,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期都有关于宵禁的法令——每到黄昏,城门闭锁,各居民区也封闭起来,如无要事不得在街上行走,否则称为“犯夜”,要予以处罚。
“先生,快来这边,雅儿戴上好看吗?”闻雅在一摆满脸谱的摊面拿起一张大红脸谱兴致勃勃地对我摆弄着。
顾言急忙赶上,将其一把拉住,摆出一副长辈的语气喝道:“出门前我是怎么交代的,再是这般日后别想我带你出来。”
闻雅委屈地应许了一声后,便把脸谱放下,老老实实地跟在顾言身旁。
看着吃瘪的闻雅,顾言苦笑不已,“喜欢就拿着,还有这个。”说罢,顾言拿出刚买的糖葫芦,就如同哄小孩一般讨好着闻雅。
“哈哈,先生就是口硬心软,那边有灯谜,我们去那边吧。”话音未落便拉着顾言往灯谜处走去。
到了灯会处,比比皆是各色各样的花灯,灯下挂着竹牌,便是灯谜,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所谓的小礼品不过是一盏花灯罢了,不过见闻雅对此深感兴趣,顾言也不好拒绝,反正不用钱,不要白不要。
“头头是道、足智多谋、同甘共苦、颠倒黑白、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随着顾言的回答,闻雅手里的花灯已经多的拿不下了,方才作罢,看着其他摊贩纷纷以惊慌地眼神看着他,顾言唯有堪堪苦笑,以示歉意。
“先生,你好厉害啊,那么多花灯,回去挂在竹僚里一定很好看。”闻雅提着七八个花灯笑着对顾言喊到,而顾言的注意却被旁边的人群所吸引。
“那里发生什么事,如此多人,我们去看看。”说罢,只见顾言伸手指向一处,虽然在外不应多此一事,但对于后世的顾言来说,凑热闹,向来是他的本质。
当闻雅回过头来时,顾言却早已经自顾自地往人群走去,便连忙拿好手中花灯,急匆匆地跟了过上顾言。
二人到后,只见人群之中摆着一摊面,摊上只有笔墨纸砚,旁边挂着一副上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尽天下可笑之人”
好句,好一句笑尽天下可笑之人,顾言万万想不到以往只活在现代书籍的名句竟有一天会出现在自己眼前,此句当时乃出自一寺庙和尚之口,一时间无人能对,直到后世被一文人所解,成为千古佳话。
围观的人皆是面面相觑,其中不乏文人墨客,但都无从下手,而顾言环顾四周,却突然发现雅儿不见了!?
慌乱地他其还未来得及呼喊,身后便传来其急切地呼喊:“先生,快把这上联对出来,我问过摊主,他说若是有人能对出此句,有白银一千!”
“你跑哪里去了,不是叫你好好跟着我吗!”
顾言生气的责骂着闻雅,而这一声大喝,也成功的吸引了人群的注意力,摊位上,一老者亦打量着顾言,沉声地对其说道:“这位公子,可有良句可对?”
“得了吧,就他一麻衣村夫,能对出此等佳句?”众人听老者所言,便纷纷数落着顾言。
而顾言却丝毫不理会旁人的讥讽,低头沉思着,犹豫片刻后,便往摊位走去,神情凝重地望着老者道:“千倆白银之事,可真?”
老者轻抚长须,望着顾言微微一笑,点头应允道:“自然当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