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赵香的父亲——赵老爷子,是同治末年的武举人。
虽然,棍棒上得了个武举人的功名,但老爷子没怎么读书,只会歪歪扭扭写个自己名字,认得一些简单,少得可怜的几个汉字。
影响了仕途,老早就返回了乡下,守着几十亩田产过活。
赵老爷子膝下四男两女,六个子嗣,大多与贵和堂董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儿子赵大郎自幼学习中医,懂药理,现在打理着董家,山里收购药材的生意,连带着诊脉行医。
两个女儿当中,小女儿赵香嫁给了董善政,大女儿则嫁给了王家老大。
三儿子赵三郎,书读得最好,嫌父亲取的三郎这名字不雅,给自己改了个‘赵尚文’的雅号。
打理着董家,省城芙蓉街的店铺——聚贤楼茶庄。
赵老太爷最为宠爱的是老儿子,赵四郎,可谓是潜心尽力,从小就亲自传授他拳脚功夫。
赵四刚刚懂事儿时候起,老爷子就手里拿着柳条,督促他练功夫。
每天扎马步、打树桩,那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稍微练得不好或是偷懒了,老爷子手里的柳树条子,没头没脑地抽打下来。
从小到大,都不知打断了多少根柳条。
赵四的一身功夫,可说是赵老爷子,这样逼着练出来的。
原本指望这个老儿子,能和他样靠功夫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
谁知,这个老儿子大了以后,却吵着闹着的要去学做生意,自己跑来找姐夫董善政,软磨硬泡,谋了个当铺掌柜的差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如此一来,赵家就只剩下老二,赵二郎在家打理田地。
每到农忙时节,经常听到赵老爷子的牢骚;
“这些个吃里扒外的兔崽子,白面馍馍养大了你们,却是给别人家养的哩!”
不过,牢骚归牢骚,董、赵两家人还是走得很近。
每到春耕秋收的农忙季节,董家都会派来长工伙计,先是帮助赵家拾掇好地里庄稼,然后才返回忙活董家自己的田地。
而每次董家派人来帮忙,赵老太爷总是这样嚷嚷着;
“俺家又不是雇不起长工,用不着他董善政来献殷勤。”
不过,赵老爷也只是这样说说而已,却没有打发来人回去的意思。
派来的人知道老爷子的脾气,不用吩咐就下地忙活起来。
赵老爷子也就心安理得,坦然受之了。
用他的话讲:“你董家用着我的儿子哩,老子用用你的长工,也是天经地义。”
正因如此,赵家从来没有雇用过农忙短工。
董家开办的众多店铺生意,既多又繁杂,也确实需要几个,知根知底的人帮忙打理。
今儿个到贵和堂送奶妈过来的,就是赵家老大的媳妇——赵苗氏。
董老太太殷勤地招呼着,吩咐下人们张罗酒菜,面带嗔怪的数落着赵苗氏;
“大老远的路,还劳烦你亲自跑这一趟,也不是小年纪的人了,当心身子骨要紧。”
“都是实在亲戚,应该的。”
面对董老太太,赵苗氏只是含笑,诺诺的应着。
这会儿,老太太却已是话锋一转,笑着说道:“既然来了,就多住些日子再回,人我收下了,替我谢谢娃儿他大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