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董家的财力,扩建几进宅院,算不得什么大事。
只是在扩建前街门院落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波折。
董家前面的邻居叫李福,是个游手好闲,出了名的泼皮无赖。
祖上给他留下十几亩田地,若是用心经营,日子过得也还殷实。
但这个李福却是好吃懒做,将田地租给佃户耕种,靠收取地租过日子,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只知道闲逛赌钱,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
前些年,县里忽然来了些洋人,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居然在西山圈了一片地,大兴土木兴建教堂,说是传播什么教义。
李福过去瞧新鲜,出于好奇,参加了个洗礼,此后就成了名教徒。
似乎找到靠山的李福,辫子翘上了天,依仗他这个教民的身份,横行乡里,做着鸡鸣狗盗之事。
庄户人暗地里称呼李福这样,依附洋鬼子的庄乡为——二毛子。
就是这个李福,他家后院的院墙,遮挡了贵和堂正在扩建的宅门。
按照风水先生对贵和堂的扩建规划,须得扒掉李福家的院墙,还要占用他家的后院,作为出入贵和堂的路径。
董善政找来地保,请他去和李福交涉,董家愿意出高价,买他的宅院。
作为中间人的地保,多次去和李福进行商谈。
而且,董家已是将价钱,提高到了三倍,但李福却是说什么也不肯出售宅院。
只因,过去曾经与董家有些过节。
几年前,李福家在修建厢房时,缺少制作门窗、屋梁的木料。
院墙外,有几颗高大挺拔的杨树,于是,就打起了这几棵树的主意。
树是董家的,当然不愿拱手送人。
李福仗着自己教民的身份,根本未将董家放在眼里。
为了得到那几颗杨树,不知怎么花言巧语,请来小教堂做弥撒的黄毛洋人教士,将事情闹到县衙。
硬说是董家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强取豪夺……
知县老爷心里明镜似的,这几年也没少断了类似的案子。
教民寻事生非,无理取闹这样的事儿,县老爷见得多了。
大多都是有洋人给撑腰,才敢如此胡作非为。
但是,面对县里的那些洋大人,知县老爷也是不敢得罪。
不要说他这个小小的肥城知县,即便是顶头的府衙上司,包括省城的巡抚大人,也是奈何不得这些洋大人。
以往遇到这样的事儿,只能按照洋人的章程办理,无辜百姓只好忍气吞声。
对于董家这样的大户,县老爷也不好过于强势,于是,便将董善政请到了县衙后堂,好言相劝。
“贵和堂家大业大,也不在乎那几棵树,不如息事宁人,让给他就算了,洋人插手的事不好明断,弄不好,那个无赖背后使坏,得不偿失。”
董善政不好驳父母官的面子。
况且,董家也没将几棵树,看得那么重。
树是断给了李福,事情这样也就算了,董家也没再追究。
谁知,却因为此事,李福反而怨恨上了董家。
两家比邻而居,却行同陌路,偶尔遇到也不打招呼,脸儿一扭就过去了。
董家扩建贵和堂的事儿,就此卡了壳。
扩建贵和堂前院没个进展,董老太太催促儿子董善政;
“尽快想办法解决,多出些银两给他,没个不卖的理儿。”
整天院子里乱哄哄的,没个消停,老太太嫌烦了,催促着尽快完工。
董善政也有他的难处,李福油盐不进,不是多些银两便可打发的事儿。
因此,董善政打算忙过夏收后,去县里对账的时候,顺便请现任知县,出面协调这事儿。
有县太爷的面子,到时候再多许些银两,或许能够打动李福。
董家每年要到各地商铺,对账两次。
夏收过后一次,年前还有一次。
现在已进入六月,眼瞅着就要过麦,忙过这阵子,也就到了对账的时候。
董善政之所以要去找知县出面,内里也是有原因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