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日头偏西,吴先生才回到当铺。
在他身后,跟着董家在县城,各个商铺的掌柜,以及各自的账房先生,一行人鱼贯走进正厅堂屋,
此时的吴先生,神色肃然,已是在向董善政汇报着,县里各个商铺,半年来的利润进项。
“广济源粮店,库存小麦七百八十九石,玉米六百四十三石,谷物杂粮两百八十五石,上半年得利银进项,七百六十九两七钱……”
手里捧着账本的吴先生,念到那个商铺,就有掌柜和账房走上前来。
他则问寻商铺掌柜和账房,所核对的账目,是否属实?
商铺掌柜和账房,也要对照手里的账本,复述一遍吴先生所核对的账目,两者相符,方可作答。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吴先生才会将这一家的账本,送到董善政近前,随即进行下一家商铺的汇报。
这是吴先生接掌贵和堂总账房之后,他自己亲自立下的规矩。
早在董老太爷还活着的时候,这规矩便已执行多年。
任谁也不敢儿戏对待,即便是,平日里吊儿郎当,天王老子也不怕的赵四,这会儿也是正襟危坐的听着。
直到吴先生将手里最后一本账,递到董善政的手里。
而董善政依次看过以后,认可了,这次的对账才算宣告结束。
看到董善政合上手里的账本,众人顿时轻松了许多。
赵四也长长吁了口气,起身招呼,早已候在门外的伙计,摆上准备好的酒席。
各商铺掌柜、账房围桌而坐,大家一边吃酒,一边谈论着生意上的事情。
此时赵四又变得活跃起来,殷勤招呼着各位掌柜、账房,劝着酒菜;
“坐在这屋里的没有外人,都是咱自家的老伙计班底,吃、喝要尽兴,讲话也不用藏着掖着……”
对账结束后的这桌宴席,算是各商铺年中的沟通总结。
若是哪家商铺遇到什么困难,这会儿便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协力帮助解决。
这是董老太爷早年立下的规矩。
商铺对账结束之后,董家设宴款待商铺掌柜和账房,同时协调解决,各商铺生意上遇到的难处。
比如说收获季节粮价较低,粮店掌柜想要囤些粮食,但又缺少购货银两;
而当铺刚好有闲置的银子可用,便可借支一些过去周转。
再者,布行里有积压的布匹,便转去衣帽行,做了成衣再出售。
典当行里有过期不赎,成了死当的积压物品、货物……
便可转去杂货铺或其他商铺,能够自用的就留下自用,各商铺都用不上的物件,便出售变现银钱……
如此这般林林总总,各商铺之间生意上的互补,在席面上就可拍板定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商铺之间的协调告一段落。
赵四给在座之人敬了两杯酒,自己又陪了两杯……
众人闹腾到掌灯时分,各个商铺的掌柜、账房,酒足饭饱,已是有了几分酒意,方才作罢。
自有伙计送掌柜们回去。
赵四亲自安排,董善政和吴先生休息的房间之后,这才悠闲的出了当铺,往‘茗香茶馆’去喝茶。
茶馆是个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地方。
上有士绅商贾,下至贩夫走卒,闲暇之时,大多都喜欢来这里消遣,吃茶闲聊,增长见闻。
茶品自然也就分了三六九等,极力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茶馆也是各种消息,传播最快的场所,无论事关朝政社稷,或是乡间的奇闻怪谈、鬼怪传说,亦或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市井琐事……
只要在茶馆这个小地方,露出半点风声,用不了多久,便可传遍县城的大街小巷,几乎尽人皆知。
这会儿,茶馆里的客人还不是很多,前台说书先生,也还没有开鼓讲书。
赵四悠闲地走进茗香茶馆,有些比较相熟的故交,看到赵四便起身打着招呼,这个喊赵掌柜,那个叫赵先生,拱手相邀。
面带微笑的赵四,抱拳还礼,示意着几人;
“不打扰了,各位随意。”
赵四性格豪爽,出手大方,做事又不拘小节,出来闯荡这么多年,结识不少黑白两道的朋友。
如今,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青涩少年,已是县城举足轻重的人物。
此时,茶馆角落靠里的一张桌子,有人站起身来,向赵四招手示意。
那人便是赵四要找的顺子,看到他招手,便举步向那边走了过去。
顺子给赵四倒茶,随口说道:
“四哥,咱的货可不多了。”
“嗯!有数”
赵四端起茶碗,抿了一口,心不在焉地随声应着。
“四哥打算啥时候去省城?”
“定的明天一早走。”
“还让柱子赶车?”
“嗯。”
“那我去和柱子说,让他明儿个一早去接你。”
赵四又‘嗯’了一声,端起茶碗喝茶,嘬了片茶叶在嘴里含着,思索片刻,转而问着顺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