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有句俗语,说的是雨水的事。
‘九月九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这个冬天已经干过去了,开春以后又一直没下雨。
地里旱得裂开了缝,眼瞅着刚刚过冬的麦苗,泛黄打蔫,再不想辙儿,南坡那片地的夏粮,怕是要减产。
贵和堂的管事儿老李,看在眼里,心里比谁都着急。
老李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辈子在田地里刨食,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样旱下去,对庄户人家意味着啥。
不过老李也知道,贵和堂董家,原本就没指望,地里的收成过活。
但让他眼瞅着,辛苦播下的庄稼旱死,心里还真不是个滋味。
当年,董老太爷让老李挑头,管理董家的田地,老李觉着那是老太爷的信任,咱就得尽心尽力往好里做。
这么多年,凡事他老李领人侍弄的庄稼,收成都要比别家的好才行。
不然,他就觉着脸上无光,愧对董老太爷的信任。
现在说起的这些,都已是许多年前的往事。
那时候,董老太爷还健在,老李在董家做事,出了名的实诚,对待地里的庄稼精耕细作,如同自家田地般伺候。
不像其他长工那样,做事敷衍潦草,整天应付着混天度日。
耿直的老李看不过去,为这事儿也没少生气,跟那些长工们吵架,拌嘴。
那时,长工们没人将爱管闲事的老李,看在眼里,都说他是死心眼;
“贵和堂董家,原本就没指望地里的庄稼过活儿,即便是地里的庄稼绝产,董家还不是照样吃鱼捞肉。”
“再说了,干好干孬都是这些工钱,何苦累死累活,那么较真儿做啥哩!”
听了这些话,老李就急了,骂那些长工们不厚道;
“你们也算是庄稼汉子,这么好的田地,不好好侍候着长庄稼,良心都让狗给吃了,忘记庄稼人的本分”
年轻的长工对此嗤之以鼻,几个年纪稍大些的,却是脸上讪讪着不说话。
老李气囊囊地去找董老太爷,让他给评评这个理儿。
董老太爷是个明白人,老李说得这些事儿,他早已看在眼里,今儿个老李这么一说,心里就有了主意。
不动声色的劝老李,先回去,说:“明个儿让善政,处理这事儿,到时候,老李你不要推脱就好。”
老李说:“明摆着的事儿,俺不怕得罪人,就是俺说的,干啥要推脱。”
第二天晌午饭时,董善政召集所有长工说事儿;
“我知道大伙儿,都是正八经的庄稼里手,手上的活计更是没得说,只是缺少个领头人……”
“今儿个,咱就给大家伙儿,找到个这样的领头人。”
董善政这样说着,走过去将老李从人群里拉出来;
“老李大叔,算是咱贵和堂的老人了,人品秉性咋样!不用俺絮叨,大家心里也都有数!”
“昨个儿老太爷发话了,打今儿个起,贵和堂所有田地的耕作事宜,全部交由老李叔来牵头打理。”
听了这话,长工们顿时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董善政却不言语,静静等待着。
直到长工们又安静下来,他这才开口接着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