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桂走进巡抚衙门珍珠泉大院,泉池畔的凉亭里,袁世凯悠闲品着香茗。
府衙几乎所有的同僚都知道,胡景桂当年曾经参劾袁世凯,新任巡抚袁世凯到任之际,便有同僚抱着看好戏的心思,等着瞧两人的热闹。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袁世凯只是轻描淡写,便化解了他与胡景桂之间的隔阂,而且还对其委以重任,兼任武卫右军先锋营务处,参与新建陆军事务。
胡景桂在省城摇身一变,成了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风云人物。
袁世凯的非凡举措,出乎同寅们的预料,那些想看两人热闹之人大失所望。
于是,就有人猜测,说袁世凯与胡景桂原本就是朋友,当年参劾之事,不过是做戏罢了。
还有人说袁、胡两家,早已是儿女亲家……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把袁、胡两人描绘得亲密无间,好的跟一个人似的,不分彼此。
对于同僚们的这些言论,袁世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胡景桂更是装聋作哑,只当没听到这些传闻,但他心里却清楚得很,袁某人可不是什么心胸开阔的主儿。
对于当年参劾之事,必然念兹在兹,只是现在还不是表现出来的时候,一旦时机成熟,若有把柄落在其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有了这些顾虑,胡景桂做事更加小心谨慎,衙门里无论大事小情,都是先禀报袁世凯才敢去做,平日里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前几日,孟觐侯来找胡景桂,表示想要搭救两名人犯。
虽然胡景桂知道有那么两个人,是替人背了黑锅,被陷害进来的,但他依然没敢松这个口。
甚至孟觐侯到牢里探望,也是请示袁世凯后,才亲自领着去的死牢。
胡景桂在送走孟觐侯后,便立刻马不停蹄,跑来巡抚衙门给袁世凯复命,讲了这次探视的经过。
袁世凯只是似笑非笑地听着,等胡景桂把话讲完,等他拿主意的时候,这才放下手里的茶碗,道:
“既然侯爷开了口,咱也不能驳他的面子,这件事你看着安排就是了。”
袁世凯和孟觐侯没什么深交,却也知道这位被称做‘侯爷’的孟觐侯,此人有些来路,即便是在京城也叫得响,算是位有头有脸的人物。
当年,袁世凯就是因为得罪天津士绅,那些手眼通天的商贾,将他告到清流领袖李鸿藻那里,才有了胡景桂这个炮筒子,弹劾他的奏折。
还有一层原因,这位侯爷多得是银子,既然表示了肯花银子的意愿,他袁某人又怎会和银子过不去!
既可得银子,又能卖个人情给侯爷,何乐而不为。
胡景桂了解袁世凯的心思,无非就是想多弄些银子;但他却有些担心,怕这件事弄得不好,将来自己背黑锅。
但是袁世凯交代的差事,胡景桂又不能推辞不做,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绞尽脑汁,力求做得天衣无缝,别落下啥把柄就好。
有了这些顾虑,胡景桂便悄声提醒着袁世凯,道:
“揭发此事那个人,是洋教会的教民,若是到洋人那里,将这件事抖搂出来,怕是会有些麻烦,不能不防!”
袁世凯闻言却是冷哼一声,他不喜欢大刀会,更恨洋人,尤其恨那些帮着洋人,糟蹋自家人,那些吃里爬外的祸害。
袁世凯不喜欢大刀会,是因为他们聚众闹事,搞得民不聊生,国不安宁。
但是大刀会毕竟还属于内讧,类似自家兄弟打架。
而这些洋鬼子,却是欺负到自家门前的外人。
居然还有帮着外人,来打自家兄弟的孬种!袁世凯极其厌那些恶窝里反的败类,这种人只要落他手里,绝不会心慈手软。
这会儿他心里已是波澜起伏,然而却依然面色如常,仅是若无其事的说道:
“那个混蛋你不是也关起来了!明天打入死牢,任何人不许探视,抓到那几个首犯之后,一并处决。”
胡景桂唯唯诺诺的应着。
袁世凯忽然又想起当前形势,于是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对于本省境内的那些洋人,能打发回家的,立刻办手续让他们滚蛋,实在打发不走,便保护起来,聚集一处严加防范,省得那些王八羔子在外面惹事生非!”
“至于那个英国领事,能拖尽量先拖着,告诉那个老杂毛,待到拿齐人犯,自会给他满意答复……”
有了袁世凯这些指示,胡景桂心里有了底。
告辞离开巡抚衙门,吩咐候在门口的师爷,让他即刻前去大牢,将那个告密之人打入死牢,任何人不得探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