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古拉二世半认真半恶趣味的要求下,乡村处处刷上标语:“涌向东大荒!”
……
“彼得,你认字,那是什么啊?”
“真是笨,上面写的是,涌向东大荒!”
“东大荒!是不是有很多可以开垦的荒地?”
“当然,书记官讲,陛下说了,那里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比我们村强多了,跟你说,长老们已经决定了,下个月全村一起搬!”
“啊,我们也要去那个什么东大荒了?”
……
西伯利亚大铁路很快就要进入满负荷状态了!这一次运输的是拖家带口的农民们。
……
“亚历山德拉,今年圣诞节我想要去满洲!”
看着最近明显因为寂寞而产生某种欲望的皇后大人,尼古拉二世很头疼,他觉得,等1905年以后再说吧,阿列克谢还是别出生了,不然又有血友病。反正男女平权的皇位继承法已经正式颁布了,奥丽加女大公铁定是女沙皇——前提是她死得比尼古拉要晚……
“好啊,你想去满洲,我跟过去!”亚历山德拉不满地说。
“啊?当真?你自己说的!”
看来1903年圣诞节可以在亚洲过了?
沙皇一家访问满洲边境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伯力的官员如临大敌……不不,是倍感荣幸地迎接。一个月后他们就知道自己不仅仅需要迎接沙皇,还要迎接百万移民大军。
……
锦州附近,大队俄军粗暴地驱赶着一群试图“闯关东”的鲁西老乡。
尼古拉二世对满洲的政策是“内松外紧,一视同仁”。已经“闯关东”进入满洲的所有居民,也就是满洲本地原有汉满蒙各民族人民,全部与俄国人一视同仁,加以优待,严令俄军不得扰民。
但是对于关内还想进入满洲的中国人,尼古拉二世的回应一律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尼古拉二世没有在满洲进行大规模军队屯垦,因为目前满洲的十万俄军,主要用于旅顺要塞的守备(6万人),长春的驻防(2万人),剩下的俄军大部分用来在边境驱逐关内移民。俄军不顾清政府抗议,悍然封锁边境,遣返关内移民。
鲁西农民们不得不踏上迷惘而绝望的回程,他们已经很幸运了,偷偷地到了锦州,但还是被俄军赶走了。
……
“屁股决定脑袋,为了俄罗斯,我不能顾忌着曾经的民族感情。”
……
1903年圣诞前夜,尼古拉二世一家是在长春度过的。满洲内部处于俄军的优待之下,民众生活还算安乐,尼古拉二世特地在圣诞准备了一些东方国家的烟花爆竹,和皇后公主们一起,看着焰火蹿升上天空,又归于寂灭,留下空气中不可名状的少许火药气息,以及大量的PM2.5……
……
识字的彼得和文盲的伊万所在的村社,是最先移民的,大家早就过不下去了,村社里都没剩下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圣诞节都不打算过了。
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段一直还没修通,但是在冬季,铁路可以从冰湖之上直接驶过。
到1904年2月份,该村社社员已经陆续来到了兴凯湖畔,后世的北大荒,当然,对于俄罗斯帝国而言,是“东大荒”。
但是还是用北大荒来称呼吧,因为北大荒只是满洲一部分土地,而俄罗斯帝国和尼古拉二世口中的“东大荒”,指的是整个满洲1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
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4°10′到50°20′,纵贯10个经度,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包囊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她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
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北大荒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部分为低湿沼泽地。
兴凯湖畔点缀着零星的满汉乡村,U.uknshu.一些满洲王公在这里有土地,但是被俄军直接翻脸没收,分给了俄国移民,经过协调,村社获得了兴凯湖畔一个逃亡王公的抛荒地产。
俄军占领了满洲,但是广大地域上的民政,还得依靠满清遗留当地的官员的“亲密合作”。
对于外国人,满清官员向来是点头哈腰的。俄国农民们十分惊讶,这些黄皮肤的官老爷,怎么这么好说话?
“嘿嘿,伊万,你看看我抓到了什么?”
彼得得意洋洋地拎着一只晒太阳时不幸被抓住的中华鳖,可怜的中华鳖摇动着身体和鳍状肢,不过它已经注定要成为美餐一顿。
……
遥远的东方
辽阔的边疆
还有远古的破墙
前世的沧桑
后世的风光
万里千山牢牢接壤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
迷信的村庄
神秘的中央
还有昨天的战场
皇帝的新衣
热血的樱枪
谁都甘心流连塞上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
“乌拉!乌拉!”
那一天的外蒙古扎门乌德,驻防的俄国第52龙骑兵团在新团长的带领下高呼着口号在边境线上疾驰而过。曼纳海姆已经离开了,礼萨已去往波斯马什哈德,正在踏上去拉什特的火车。但是骑兵团并不因为牛人们的离去而削减了他们的勇武。对面是二连浩特,清军在边境线的那一边,沉默以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