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罪首逃跑,班岳自然也不好判断,只是安慰了陈家父子后,将其二人送回,转过身回到县衙,班岳见到朱标坐在书案上,双腿打着秋千,来回晃动着。
班岳赶忙上前扶着朱标道;“殿下,整个泰州就这个桌子还值点钱了,您还是下来吧。、、”托着朱标的小臂,如果不是朱标的身份特殊,看着班岳的急促样子,怕是要直接将人拽下来了。
“穷也要穷的有志气,班岳,你也是经历过穷苦日子的,那陈家父子一看就不像什么好人,怎的你一个当官的?”
朱标是真的很难理解,班岳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官,但如今的国家尚处于混乱战争时期,虽说短暂的和平,可地方官员紧缺,许多事情都没有半点制度可言。
这样滋生出来的官员,在地方上,这些县令,知府,除了没有兵权,没能力造反外,相对而言,他们和千年前的百里侯相差无几。
一定程度的握有一县子民的生杀大权。
也是因为如此,朱元璋研究出了地方政务,司法,军队的三权分立,还早着呢。
班岳道:“那也是没办法的啊,殿下,您是有所不知,陈家可是泰州唯一的大族,没有他们的帮助,政策很难执行下去啊。”
看着班岳一副理应如此的样子,朱标胸中生起一股无名火道;“政策是靠着地方乡绅大族推下去的?”
“千百年来,概莫能外。”
班岳如是说着,一旁的鲁明义也跟着点了点头。
只有朱标,似乎发现了什么,他只知道,两汉三国一直到隋朝之前是举孝廉为官隋唐之后,科举制度大行其道。
给了寒门子弟一道登天梯,但纵观千年史册,靠着科举为官的寒门子弟,少之又少,出头的也在极少数。
而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百世的,至少还有八成乃至更甚的,出身就压倒了一切。
深吸一口浊气,朱标扶额道:“陈家的势力那么大?”
“当然了,殿下贵为储君,富有四海,但陈家在泰州,也属于地头蛇般大族,他们家里圈养至少有三百多壮丁,田亩占泰州目前所有田亩的五成以上。”
“佃户更是高达两千九百多户。”
班岳在泰州长大,对于泰州的地头蛇,最大的家族,当然是非常非常清楚的。
然而朱标听到班岳的话,心中莫名的感到惊悚,看着班岳道:“等等。。你刚才说什么?”
“他们家有佃户,两千九百多户?那是多少人丁?”朱标双眼泛着血丝,怒目圆睁的盯着班岳道。
被朱标询问,班岳倒是没有半点慌张姿态,躬身回应道;“两千九百多户,均摊下来,每户丁口五六人还是没问题的,万余佃农吧。”
“这么说,他陈家比整个泰州的人口还多,圈养的家丁护院比泰州的防务巡查力量还强?可是为什么这些佃户,佃农,没有在泰州的册子里?”
朱标虽然没有翻看泰州的账目,但班岳自己说的,泰州有丁一千余人,比最初的扬州府,可是要好的多了。
然而,现在朱标才知道,也是第一次知道,一个家族在地方,势力竟然能大的过官府,这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家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