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足漫步钱塘岸,符箓垂彩线,堤上游人、水中竞舟,怎奈无心看;
玉手轻摇合欢扇,罗裳透轻汗,参差树下,有子长衫,谈笑风云淡。
……
关舟来到临安的这天,正好是端午,本来葛老爷子想大家伙一起过个节,之后再安排周震炎和关舟进京,可周震炎等不了了,本该在年初就举行的会试,一推再推,都推到五月节之后了,对于醉心科考、一心求官的他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轰轰烈烈考一场,成就成败就败,大不了回家继续读书,这才符合他老兄的性格。
此次进京自然是带了小桃的,说话就得算话,但她毕竟是半大姑娘了,又不是葛家下人,更不是他关舟的丫鬟,说是妹妹,可总是要避嫌的,所以关舟把大果和大仁也带了来。
几人随周震炎进了城门,却无心看那繁华的街市和熙熙攘攘的人群,直接穿街过巷,奔葛家酒楼而去,不是没得可看,而是天实在是太热了,再加上一路舟车劳顿,现在他们只想躺下歇上一歇,有杯凉茶就更好了,至于其他的心思都可以先放一放。
临安葛家酒楼在积善坊,的确不大,但却属于城市中心,南侧就是临安最大的瓦子,热闹非凡,关舟不禁又在心里鄙视了下葛老头,有钱,真好啊!
酒楼的掌柜是葛长庚的一个远房侄子,名叫葛云晋,他是早就和周震炎相识的,一见面便连称表兄,带了关舟等人直接到各自的房间,周震炎、关舟和小桃每人一间,大果和大仁合住一间,葛云晋很会说话,行事也干练,让关舟想起了留在丘怀的葛祥,他们的风格倒是很类似,葛祥因为要接替关舟继续执行他家少爷的养成计划,所以不能一起跟来,否则他才是出门旅行的最佳伴档,有眼色,还勤快。
大家约定今天各自歇息,明天再一起出去逛逛,领略下京都的风采,反正这街上要热闹五天,晚一天逛也无所谓。大宋一国上至官家下到百姓都是出了名的会享受,一年三百六十天,有近一半的时间在放假,就拿这端午来说,虽然法定是一天的假期,但实际上大小衙门口要到五月初十才会开衙办差,一天假是按律应得,其余四天则是官家恩典。
关舟躺在床上尽量的放松自己,几天的奔波劳碌耗干了了他最后的力气,看来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是不太适应这个时代啊,需要多锻炼锻炼才是。
桌上有葛云晋送来的凉茶,淡黄色的液体很是诱人,关舟强撑起半坐起来,心思一动,那凉茶便到了手里,咕咚咚喝下去,感觉身上每一个毛孔都在欢呼,把杯子放在床头,抬手看看金刚琢,还好有你啊……
出了门一直往西,再往南一拐就是丰豫门了,出了城门就是西湖,那里还有一座丰乐楼,是观景的好去处,临出门时葛云晋交代道,听他这么说似乎没有多远,谁知等真走起来,关舟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自葛家酒楼到城门,走了足足四、五里路,从城门到丰乐楼,又走了将近二里地,一大早出发,直到日上三竿才算到了西湖岸边。
其他人都还好,小桃连蹦带跳,时不时的还拉着关舟逛逛街边的小店,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大果和大仁根本没把走路当回事儿,艳阳高照之下,走得神清气爽,大气儿都不带喘的,就连周震炎也只是出了点汗,看不出有多疲惫,关舟再一次对自己的生存能力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已经汗流浃背,呵斥带喘,就差张着嘴吐舌头了。
西湖岸上,柳荫树下,摊贩更是密集,都是些端午相关事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彩线符箓,更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木瓜等吃食;湖面之上就更加热闹,除了龙舟竞技,每年这个时候湖中画舫都会组织诗会,今年节后就要开考,各地的考生该是都到了京城,想来会尤其热闹,小舟可有兴趣随我同去一观?周震炎问道。
关舟摇摇头,我又不会吟诗填词,去了也只是瞪眼儿干瞧着,名光兄自便吧,我就在这附近转转,周震炎也不勉强,与众人拱手作别,朝北面的一片画舫走去,关舟从怀里拿出些散碎银子递给大果,大果叔,你也带大仁哥和小桃妹子去逛逛吧,我实在走不动了,在这休息一下,回头儿我们还在这里会合。
大果连连摆手,说我们逛逛就好,也不买东西,没有用钱的地儿,关舟把银子硬塞给他,说道,这些是临行时葛老给的,本就有你们一份,不必推辞。大果这才欣然接受,带着两人朝湖边走去。
丰乐楼附近树荫儿很多,关舟找了个凉爽通风的地方坐了下来,街上行人很多,有的是纯粹的出游观景,有的则是逛逛街边的小店,选上些喜欢或者当用的东西,其中有长衫短褂的男子,也有很多或清秀或雍容的大姑娘小媳妇,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很有点儿黄金周的意思。
总用袖子扇风太累了,也不太雅观,关舟看到街对面有个扇子摊儿,便走了过去,不高的摊面儿上,零零散散放了许多扇子,团扇、羽扇、折扇样子倒也齐全,前世关舟就喜欢玩儿折扇,对扇子文化也有些了解,这倒不是为了鉴赏收藏,只是夏天出门儿带把扇子,既实用又能衬托气质,至少他是自己这么认为的。
关舟拿起一把折扇打开来看,那扇子乃是纯木料所制,并没有缎子或是宣纸的扇面,做工倒还规整,只是制式不规矩,这也难怪,折扇真正成为一种文化是在明朝,至清时达到全盛,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各部件规格逐渐统一,细部做工日趋考究,各种形制也才固定了下来。
公子要买一把扇子吗?小贩表现的很热情,您莫看我这摊位小,式样却很齐全,做工更没的说,就算是正街上的大店小的也敢和他比上一比,就说您手上这把桧扇,虽然只卖五十文,但却是严格按照贡品的试样做的,和当年高丽国、倭国进贡给太宗皇帝的扇子可是一模一样,现在正值端午,按照惯例,官家每年在这个时候都要赏赐给娘娘、宫娥桧扇,那扇子虽然是黄金所制,但形制和您手上这把也是大同小异……
呵呵……小贩正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扇子,边上突然传来一阵轻笑,这不是摆明了拆台吗,小贩皱起了眉头,但也只是皱皱眉而已,而且只是一瞬,很快就舒展开来,依然的满面春风,京城之地尽是高官显贵,甭说是主人家,就是大宅门出来的下人他都惹不起,自己自卖自夸引来嘲笑,倒也是情理之中。
关舟也被突如其来的笑声吸引,转头看去,一位穿着素色褙子的女子正面带笑意的站在摊儿的另一边,手上摆弄着一把团扇,边儿上还站着一个小丫鬟。
那女子娇小玲珑,明艳动人,看装束发式,应该是未出阁的姑娘,乌黑的发髻上挂着一个小小的符箓,洁白的手臂上缠着五彩丝线,和这端午的气氛很是同步同调,关舟不敢多看,连忙又低下头研究起扇子,此时不同于后世,总盯着人家姑娘看容易挨揍,弄不好还会因轻薄之名吃场官司。
你知道这京城之中有哪些专营扇子的大店吗?关舟问道,那小贩明显不乐意了,言道,公子若要买扇子,我这小摊伤就有,何必再劳神费力的去寻别家?
关舟了然,给了小贩一个银角子,说道,这把扇子我买了,现在你能回答我的问题了吗?小贩立马换了一副笑脸,躬身说道,回公子的话,据小人所知,这京城之中并没有专营扇子的店面,只有像小人这种散摊儿才会只卖一种东西,扇子这种小物件儿,大店看不上眼的。
原来如此,多谢小哥指点,关舟拱拱手,拿起扇子准备回阴凉处继续歇着。
你很有钱吗?那边上的女子突然开口问道,关舟左右看看,旁边并没有别的人,姑娘是在和我说话吗?
不是你还能有谁,这把扇子最多值十文,你却花了五十文,你买东西从来不还价的吗?那女子忽闪着大眼睛问道,脸上满是老江湖的自信。
哦……是这样啊……多谢姑娘提醒,关舟拱手说道,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物价根本没有概念,可不就人家要多少给多少吗,谁说后世穿回来的人都自带加强属性?自己不就是活生生的反例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