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独自修行
联赛结束后有一个星期,我除了每天早上的基本技术练习,没有再去打篮球。
这天晚上月朗星稀,我忽然想打球了。就换了衣服,抱了篮球,独自去了篮球场。当时是晚上十一点。
操场上很安静,没有一个人。擦黑能低像素地看见球场、标线和篮架。我喜欢的安静环境。
无人观看,无人喝彩,无人陪伴。没有队友,也没有对手。只剩下一个我,一个篮球。整个大地都成了我的篮球场。
手中的球也看不太清楚,我就不看了。深呼吸,重重把球砸向地面,然后手提前在球弹起的轨迹上等着了。
篮球有力地一下下撞击地面发出有质感而沉闷的砰通声。楮红色的圆球已经不是实体,已经和我的身体、我的意念融为一体。篮球成为我身体的延伸,成为我思维的有形端点。
比赛的时候,我不停地思考战术、界线、规则、对手,而现在,我什么都不用想,就是感知着篮球融入我身体的奇妙。
移动、转身、变向……渐渐地,我忘记了是球随着我在动还是我随着球在动,或者我们都冥冥中被什么招引着,不断地运动。
这种感觉在比赛中也会有的。那就是运球过人的时候。
球和人是一体的,球是随着身体动的,不会阻碍、延缓身体的任何动作。
当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我就清楚地知道,任何对手都不能阻止我带球从他身边过去。无论他的速度有多快,身体有多强壮。
不少篮球初学者以为,只要不把球运丢,速度起来就可以过人。这是错的。
如果你的球不能和你的身体和手相协调,不能有效地随着你的身体而动,那么身体和球之间是互相拖累的,整个人也就无法随心所欲地运动,动作受到了自己的牵制,过人就不容易了,一下就被防守者在规则内堵死了。
相对于投篮,我更喜欢球在自己手中前后左右地弹动却无法逃离身体磁场的驾御感。
在整个菜园,没有人比我运球更好,没有人比我对球的控制能力更强。
我和我的篮球一起运动着,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处身的环境。
我干脆闭上了眼睛,凭着自己的感觉移动着,移动自己,移动篮球。
当我感觉心里不宁定的时候,就喜欢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和篮球共处,共同思考,相濡以沫。
第二天我的心情通常会好起来,精神又会健旺起来。
第二天我的心情和精神头果然好了很多。
从此后的每天晚上,我都等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去球场练球。
我开始集中精力锤炼自己的技术,磨练一些在比赛中用得着的招数。
我要在菜园打上球,就得重新给自己定位,甚至重塑自己。
菜园的比赛,囿于篮球理念和球员能力,个人持球突破的很少。这个我是会的,只是在院队没机会展示。
在院队的陪练中只把我当控球者和定点投手。
以后,我要做球场的突击手。我要自己给自己创造得分的机会,还要给队友创造得分机会。
跳投也需要改一改。出手速度和出手高度。
我要把自己的投篮出手变得更快,把出手点变得更高、更难封盖,好在防守者面前给自己更多更好的投篮机会。而这样的设定需要更大的手腕力量。
打篮球的人知道,投篮更多来自腿步的力量,想要把球举高投篮,腿部的力量就离得远了。
好在我手腕的力量是够的。
于是,我标志性的投篮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不管是站立投篮还是跳投,都不屈膝,手臂伸到最直,整个身体和持球的手臂一条直线,并且后仰。
这是个没法封盖的投篮动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