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郑宝华正在地里干活,一个中年男人朝他走来。是乡里烟草站的老李。他是包郑屋村的烟技员。
郑宝华停下手中的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烟,递给李技术员,俩人一边抽烟,一边聊开了。李技术员询问了郑宝华施肥的经过后,认真地指点他,告诉他后期要多施用复合肥,要控制好用量,不能太多,多了烟叶难成熟,影响烘烤。
今天,李技术员还带了一个任务来,那就是动员郑宝华建烤房。
“新建烤房的,一座补助两百元。”李技术员给郑宝华算了一笔账:建一座烤烟房,大概要八百元左右,烟草站补助两百元,自己只要出六百元。一个夏天可以烤三次,每次可以赚两百元左右,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外加自己的烤烟费还可以赚到。
去年郑屋村里种烟的农户不多,大家都是运到联丰村去烘烤。有一次郑宝华和绍华一起送过去,那次送去的烟叶太多,一次烤不了,他们俩的烟叶安排不了,最后只能白白烂掉。
郑宝华听了李技术员的话,有些心动了,去找郑绍华,两人一商量,决定再邀郑凤来,三人各建一座。
“三个同年,有福同享。”郑绍华对郑宝华来邀自己很高兴。他们邀上郑凤来,沿着村里走了一圈,发现村委会后院有一块空地,正是建烤房的好地方。
村委的空地,要建烤房,当然得经过村里。
郑开来一听三个年青人要建烤房,很高兴地说:“嗯,还是你们年青人思想进步。”原来村里开了会,部署乡里的工作,要动员在村里多建几座烤房,解决农民烤烟难的问题。
村干部一个个面面相觑,他们纷纷发表看法:这两年都在动员农民种植烤烟,响应的始终不多,现在又动员村民建烤房,没人种烟,用什么来烤呢?再说,现在是动员大家种烟,过两年要是烤烟没人要了——这不是不可能,国家不在大力倡导戒烟吗?听说以后公共场所都不能抽烟。在那些大城市比如上海的车站里,扔一个烟头到地上,还要罚款。这么严格禁烟,到时没人种烟了,那烤烟房不是白建了吗?
乡里分配给郑屋的烤烟房新建任务是三座以上。郑开来正愁完不成任务,现在来了三个年青人,主动要建烤房,怎么不高兴呢。他当即召开两委会议,很快通过,并且无偿提供土地,当然,权属还是村里的。
三个年青人动员家属帮忙,拉土的拉土,杵墙的杵墙,不到半个月的功夫,三座像碉堡一样联排的烤房建成了。乡里的烟草站举办烘烤技术培训,三人一起报名参加。
入夏时分,烟农们迎来了最忙碌的季节。第一次烤烟的时候,村里人对三个年青人的烘烤技术不放心,除了郑宝华的烤房勉强放满了外,绍华和凤来的只有半烤房。
天上星光灿烂,草丛里蟋蟀鸣唱。烤房灶洞里,柴火熊熊燃烧。郑宝华三人坐在烤房门口,谈论着烘烤烟叶的事情。
“第一次烘烤,一定要把烟叶烤好。”郑宝华说:“烤好了,接下去大家就会相信我们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