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维全经不住江上清的一再央求,终于让文书起草了合同,也不开会讨论,更没向支部书记汇报,就把印章盖了下去。
终于得到了想要的暗坑山场,江上清马上对外宣扬自己已经承包,先后阻拦了几批常去那山上砍伐的村民。对于一般的村民,他凭借村干部的身份,采取恫吓的方式;对于比较刁钻的村民,他带着好酒好菜,找上门去,说明情况。那些人见村干部来求自己,也就在喝酒猜拳中,答应再也不去那山上砍伐了。
十年树木,一点也不假,暗坑山场经过江上清十年的管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一座树木葱茏的山场,里面一根根杂树如大叶叉林立,更有樟、枫、荷、楠等珍贵树种。每年的春夏之际,阵阵的雨水过后,杂木林下就还可以采到名贵的菌类——红菇,一年可以采收十多斤,收入近万元。其他杂菇更是经常一采就是一箩筐。
那天,江上清的表弟邓玉林来到他家,告诉一个消息:“郑屋村在搞林权改革,新任的书记郑绍华已经在清查集体公山,并准备进行发包。”
郑屋村西部的竹排山,和联丰村交界,从落实责任制以后,就没人管理。邓玉林的父亲凭借就近的优势,把那块山场据为己有,对外宣扬说,那块山场是联丰村的。他这一管,就是二十年,硬是把一座荒杂山场,管成了松、杉林立的山场。三年前,邓玉林的父亲患病去世,临终时,他特意交代邓玉林,要好好守护好那竹排山,说那是一笔大财富啊。
一星期前,郑绍华带着宝华,来找邓玉林。郑绍华想起了那年第一次来他家的情形,想到了成排的甘蔗。十多年过去了,邓玉林的家还是当年的泥墙房,只是没有再看到一丝甘蔗的影子。
邓玉林种了五年甘蔗,收成好时,甘蔗价格低;价格好时,却没有好收成。因此始终没有赚到什么钱。他干脆放弃甘蔗种植,改种萝卜。他在村里租了十亩地,全种上萝卜。这一年天气太旱,夫妻俩起草摸黑地浇水也无济于事,结果种出萝卜的只有拇指粗。没有产量,虽然萝卜行情好,当还是没赚到钱,当年亏损了一万余元。
次年,邓玉林从报上看到种植台湾姜头很好赚,邀了本村一个退伍军人合作种植。他们租了连达村里一百多亩的耕地,大面积种植台姜,聘请了县农业局的专家前来指导。在邓玉林的精心管护下,姜苗长势异常的好。到秋季时,一丛从的姜苗下,成熟的姜头壮实硕大。邓玉林和合伙人在家里一边喝酒,一边按当下的生姜收购价格计算收入。他用最保守的计算法,扣除全部成本,再下浮百分之三十的价格,算出结果,每人至少赚十万元。邓玉林每天看着日渐枯黄的姜叶,一个人就偷乐,几年来种植亏损局面,终于可以彻底翻盘了。
邓玉林做梦也没想到时,一个月后,随着生姜大量上市,姜头的收购价格犹如突发的山洪,一路狂泄,从原来的三元一斤,跌倒了两毛一斤,到最后无人问津。一大堆的姜头,堆在田间地头,直到慢慢腐烂。邓玉林和股东一人亏损十余万元。还不起银行贷款,邓玉林被信用社告上法庭。他的合股人经受不住打击,终日抑郁,不久查出肝癌,不到半年就逝去,全部银行贷款债务落到了邓玉林的头上。
此后的邓玉林,又先后小打小闹地种过蔬菜、香菇、烤烟,养过肉兔,每年下来,不是保本,就是亏损。
十多年下来,邓玉林非但没赚到钱,还弄得负债累累。整个人再也不像当年那样意气风发,四十来岁的年龄,已经变得憔悴不堪,脸上皱纹密织,好像五六十岁的模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