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林荃与叔婶一起闲聊的时候,随口说,既然纸砚都可以自己做,墨条也应该能做出来,就是烧点烟灰拌点胶,晾干就行了。谁知随口一说,激发了林瑾那颗不安分的心,崔珊也在旁边跃跃欲试,实际上他们都是想想,当他们看到墨窑的脏时,都敬而远之了。林瑾没办法,都是用别人烧好的松烟来做墨。
不过现在,他俩可是不停地撮弄林荃做墨。林荃也想试试,毕竟砚台的成功经历让他内心得到膨胀,他偶尔也会去知遇庄打磨块砚台,看着手里的作品,那种成就感,确实与众不同。试试就试试。
市面上的墨大致可以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便宜油烟墨贵,无非就是将松烟与胶和在一起,锻打成型而已,看起来不难呀。松烟好说,家里山头上除了柞树就是松树了,砍回来烧就是了。
于是第二天,林荃与几个年龄小的堂弟堂妹,浩浩荡荡来到西岭,六个人砍了一棵松树,拖了回去,找了一间空置的屋子,准备点火,忽然小叔家小妹林芸说了一句,“荃哥哥,拿什么收松烟呀?”大伙都目瞪口呆,林荃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也不知道!”到现在,林荃才意识到,原来的想法仅仅是个想法而已。
集烟是个问题,等兄弟们都散去了,林荃开始认真地琢磨,前世他也没有接触过制墨工艺,而且前世的制墨都已经工业化了,墨条已经被墨汁取代,连烟灰也被硫化黑取代了。
农业社会有个特点,大部分工艺都是手工艺,即使流程知道,也要根据效果不断地来修正经验,没有机器来加工,全靠感官的判断来决定一个产品的成败,周期的漫长,使得技艺的学习只能压缩在几个亲近人的范围内,并不是后世人所想象的技不外传,传男不传女之类的狭隘,而是条件不允许,成艺的条件太苛刻了,当然工业化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标准化的生产,但是技艺的突破,即使在工业化时代初期也是一个难题,也需要培养成熟的手艺人,这又回到传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