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方割据的王审知,修城建港,发展贸易,又连得贵子,可谓顺风顺水。可在北方,却始终纷战不断,战火连绵。唐昭宗李晔,他目睹了宦官专权的惨酷现实,登基后,一直与宰相崔胤密谋除掉宦官。而为了保住宦官的势力,掌握了兵权的宦官们也在密谋政变。
唐光化三年(900年),神策军左中尉刘季述、与右中尉王仲先等宦官大臣们,发动宫廷政变,立太子李裕为帝,幽禁唐昭宗。
次年初,与中原最大割据势力梁王朱温关系密切的宰相崔胤,则与护驾都头孙德昭等,设下伏兵,斩杀王仲先、刘季述两个宦官头目,同时又扶唐昭宗李晔登上长安城长乐门城楼,率领百官齐呼万岁,恭贺唐昭宗复位。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唐昭宗,为了祈福吉祥,将这一年改元为天复元年。
为赶上唐昭宗的祈福改元,天复元年这一年,由王审知主导的福州大规模扩建的罗城,宣告建成。其实王审知还在打造一个外围更大的城垣,南北月城。有碍于皇帝复位的大喜,他迎合了这个皇帝改元的契机,先宣告罗城建成。但这对于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割据政治中心来说,人口增加和城市发展,以及战略军事的需要,城垣扩建还需要加大力度。往后几年,王审知在福州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再扩计二十余里。城墙所用砖块如罗城一样,皆用“钱纹”砖,因附于罗城形如半月,故又称南北月城。
而这罗城的城池,城内由北而南中轴线依次有大都督府、威武将军门、毛应桥、镇闽台等。在大都督府东侧建有开元寺。城池周围共有七座修葺一新的城门楼,南为利涉门,北为永安门,东为海晏门,东北为延远门,东南为通津门,西南为清远门,西北为安善门。
在扩建罗城的同时,王审知还在福州城西北隅灵山的开元寺,还修建了一个木塔,名为“寿山木塔”。寿山木塔,总计七层,塔身呈牙黄色,远远看着,像象牙雕刻成的,一层层塔檐,排列整齐,每个檐角挂有铜铃,风一吹动,叮当作响,十分令人赏心悦目。
福州罗城扩建完毕,寿山塔落成之时,又逢大唐皇帝复位,这对于奉唐朝为正朔的王审知来说,自然是喜上加喜。王审知为给唐昭宗祈福庆祝皇帝复位改元,在开元寺举办了祈福庆典活动,福州众多百姓闻知这个活动,也纷纷前往城西灵山,瞻仰开元寺寿山塔的祈福活动。
笃信佛教的陈匡胜也携儿子陈守恩和女儿陈金凤,前去观瞻膜拜。他们驻足城西的灵山脚下,夹在人来人外的人潮里,观瞻这开元寺新建的寿山木塔。
“爹,今天人真多啊。这塔真好看,那铜铃叮当作响,真有趣。”那陈金凤牵着陈匡胜的手,远远望着木塔,一双晶亮的眼眸,明净清澈,灿若繁星。
“是啊!这寿山木塔,可是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造的。”陈匡胜看着那挺拔高耸的木塔,同样十分兴奋。早在还是陈岩为福建观察使的时候,陈岩也常到开元寺举办祈福拜礼活动,他作为陈岩的堂弟也曾参与庆典活动之中,甚为荣耀。只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对于眼下默默无闻的陈匡胜来说,如今再度看到这样的盛会,他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罢了。
“对啊。那旁边还在打造地基准备建设塔院,据说还会往里面供两尊大菩萨呢!”在一旁同在观瞻木塔群众中,有一位大约三十多岁的妇女,听到了后,补充了一句。她就是曾经在王审知府内做王延钧乳母的阙英。听到开元寺有建有寿山塔,王审知前来祭祀庆典,她也赶来祭拜祈福。
“谁是王审知?”那陈金凤仰着脑袋,问道。
陈匡见有人笑,有些难为情,拉了拉金凤,答复道:
“他是咱们福州最大的官。”
“那他一定很老了吧。”陈金凤又问道。
“不老不老,白马三郎,还俊朗着呢。”那个阙英手挽着竹篮,显然喜欢上了这个好问陈金凤,连忙笑着回答道。
“白马三郎?”陈金凤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她秀美的娥眉淡淡地蹙着,细腻的脸蛋相处浅浅的思虑表情。
“也就是王审知啊!”那阙英笑着。
“为何王审知叫白马三郎?”陈金凤继续问道。
“妹妹,你的问题怎么这么多?”在一旁的陈守恩看不下去了。
“我就问问不行啊?”那陈金凤不服气道。
“你是女的,当官的人事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为女不问政。”那少年陈守恩回复道。
“那人家我就是想知道为何王审知叫白马三郎,这又有何不可的。”陈金凤道。
“这王审知做将军的时候,就喜欢骑着白马,他是王家的第三个儿子,所以大家都唤他白马三郎。”那阙英在一旁,还是很热心地笑道。
“金凤,你哥说得对,女不问政,这些就少问了。”陈匡胜说道。
“爹,为什么女的就不能问当官人的事呢?”陈金凤追问道。那又大又亮的眼睛里,透出对世事纷繁的探索欲望。
“女子无才便是德。当官的事,是男人们去做的,不需要女子操心过问。”陈匡胜答复道。
“那你让我学文识字,这又有什么用呢?”陈金凤问道。
“不学文识字,你是想当傻子么?”作为哥哥的陈守恩撇了撇嘴道。
“哥,照你这么说,没学文识字的女子,都是傻子吗?”陈金凤反驳道。
在一旁的阙英,自小没读过书,听到陈金凤的话,顿时有些尴尬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