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元泰等人早已从陆长远口中知道捐粮的事,也同样也怀疑入城明军的真正身份,他们也不是没有人动过心思,可在陆长远的劝说和恐吓下,思虑再三还是不敢轻举妄动,有孔国良前车之鉴在,各家不能不考虑后果,要是打蛇不死他们的麻烦可就大了。
单从立场来看,齐元泰、吴庆德、张昌全三人内心是向着明朝的,毕竟他们都曾在明朝出过仕,可如今这形势却叫人不乐观。去年李定国发兵东征时,三人倒也蠢蠢欲动想要起义师响应,可没等他们拿定决心,李定国就兵败新会退回广西了。
这么一来,便是心中向着南明,三人也不敢再生异心,谁身后不是有着一大家子,难不成真拿满门老少性命去赌永历朝廷能中兴,北伐中原,恢复社稷不成?
唉,那李定国这么能打都反攻不下广东,这大明看样子真是没指望,气数已尽了噢!
要说气节,也不能说这三人没有,清军占领罗定后,齐元泰他们虽然被迫剔发,可却没有出仕清朝的官,私下多以大明“遗民”自居,对满清采取不反抗也不合作的态度,这种做法也是时下清军控制区内心系明朝的士绅多采取的做法。
不过用周士相前世的话来说,这帮所谓的“遗民”是打不过又不想殉死,偏偏还以为自己有民族气节,有读书人风骨,于是就给自己立个精神牌坊用以自我安慰,免得被后人指责他们其实是贪生怕死、沽名钓誉之辈。
.....
进城的若真是明军,以大明“遗民”自居的齐元泰他们自然也愿意为之筹措一些粮草,可眼下到底是兵还是匪,没人说得清,故而陆长远找到他们时,三人便私下商量了下,最后达成统一意见。那就是不管进城的是明军还是土匪,这血都是要出的,不过却不能出得太多,一来各家钱粮各家好,哪个愿意白白交出来;二来还得防着清军打过来后还要征粮,所以怎么也要给自家留条后路。若真是把粮食都给这帮土匪,那今年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做布料生意的杨家库房里布匹倒是有些,粮食却是不多,私下也寻思了,若那帮人真要他们出血,那自家就拿布匹来顶,左右这些布也卖不出去,与其压着烂了,不如拿出去买命。兵也好,匪也好,那明晃晃的刀可做不得假,那可不是摆设,而是真会杀人的!
拥地最多的赵家和做粮食生意的林家比起来,还真不如后者,因为连年战乱,他家的佃农大多死在了兵灾,余下的又跑了大半,如今只剩十来户还在租着他家的地,就这么点人,能产多少粮食?
何况他赵家上上下下百十口人,哪个嘴巴不要吃饭?要粮,可以,一石两石行,多了就没的商量了。
林万福胆小的性格注定他就是个墙头草,城头变换大王旗,哪个大王来他都伺候着,还唯恐伺候得不周到,为的就是这些拿刀的别赶尽杀绝,给他林家留条生路。
年初明军撤退,清军打来时,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产,林万福甚至咬牙连女儿都送给了孔国良,为这事,家里婆娘没少与他闹。外面人也没少耻笑于他,齐元泰他们更是挖苦过他几回,可这又能如何,女儿送过去后那孔千总不是就没再为难他林家了嘛!
一个倒贴嫁妆的女儿能跟林家的家产比?能比得过一家老小性命!
买卖人,谈不上气节,明清相易,人总要活下去,这生意也总要做下去,只要自家不遭难,外边的事情任它去,闲操这心做甚?那天下事又是咱们能过问的!
林万福心头算了下,自家还能拿出些粮食来,与其被这帮土匪明抢,不如直接献出去,反正自家也没多少人。再说这粮食多了也危险,昨夜一场大火下来,多少双眼睛都盯着他林家呢。就是这帮土匪不来要,那帮灾民就不来抢了?这年头,为了活命,人什么事干不出来!翻开史书,自古以来抢粮铺的还少了吗!
盘算完,林万福又是第一个抢着表忠心,很是恳切道:“大人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便是,小民一定为大人分忧!”
见这林万福如此识趣,宋襄公心下也喜,当下打了个哈哈,然后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城中兵马缺些粮食,高州那边一时也接济不上,故想请诸位帮忖一会,免得将士们饿着肚子,至于你们所献的粮食,等日后高州粮草运来后,本官定如数奉还。”话语间,又把李定国的大旗扯出来吓唬人了。
林万福听后,顺嘴就道:“既是军中缺粮,我等自然....”
“却不知大人需要我等筹措多少粮食?”眼看林万福就要把各家卖了,心下叫苦的齐元泰赶紧抢过话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