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惊,知道是皇帝的声音,连忙跪倒在地。
这时,有人抬头看去,只见崇祯皇帝已经从他的宝位上站起来,冷厉的眼光如刀光一般射下来,整个平台,顿时静寂下来。
皇帝骤然大发雷霆,众臣不知皇帝为何如此生气,各自心中惴惴不安,忐忑地等候皇帝的圣意。
皇帝虽然年轻,可他毕竟是一言九鼎的皇帝,平日里虽谦和客气,可是一旦决定一定,那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此时他冷厉的眼光停留在王洽身上,冷冷一笑道:
“王洽,你可看仔细了,其中一份奏章正是你们兵部的孙元化所写。”
他这话一出口,已经将王洽的嘴堵的死死的。
王洽赶紧叩首道:“陛下,臣……臣糊涂,孙元化为人一向忠厚,对于陛下忠心耿耿,绝不会有任何欺瞒之事。”
“尔等知道就好,欺君之罪,他是担不起的,你也担不起!”
“是……是……”王洽一边说着,额头已经满是汗水。
“孙元化所言和朱国彦总兵之言,同时印证李豪之战功,这战功定是千真万确。”
崇祯见王洽如此说,脸色平和下来,微微一笑道:
“诸位爱卿且平身……今日平台议事,你们都说塞外那些蒙古部落如果投靠了东虏鞑子会如何……”
崇祯顿了一顿,眼睛扫视着平台下众大臣,接着说道,
“你们看到了,蓟镇之地,朵颜三卫已经投靠了东虏,结果如何?500朵颜三卫骑兵连一个敌台都打不动。”
崇祯说着,提高了声音,他极力证明塞外蒙古部落并不可怕,他本就是皇帝,说话一言九鼎。
此时说起塞外的部落更是心中有意彻底断绝与之联系,朝廷以前只有优抚,并无威压,让那些塞外部落一步步得寸进尺,一味绥靖只能让他们离心离德。
他越说越兴奋,平台下的群臣看的出来,他是下定决心了。
他说了足足有小半个时辰,从洪武年间一直说到现在,大明与塞外三百年的恩怨在他嘴里说个遍。又提起现在东虏在前,朝廷本就缺粮少饷,再给他们优抚,边塞之兵只怕越发穷苦等等,说到最后,他郑重地看着群臣道:
“李豪此战……诸位爱卿来看,他打的如何?”
他刚说完,王洽立即跪倒在地:“陛下高瞻远瞩,统筹全局,远不是我等眼光所可见。那些鞑子更是白眼狼,我大明几百年来待他们不薄,如今却投靠了东虏。李豪此战,打的甚好,更是教训了那些东虏和北鞑,让他们知道,冒犯我们大明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同样,袁督师所提之卖粮与北鞑之事,现在看来,恐怕也不妥。他们既然不忠于我大明,我们就该做好应战之准备。
就像蓟镇的李豪李百总一样,他们敢胡闹,就狠狠地教训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大明的厉害!”
听王洽讲完,崇祯笑着摆摆手道:“虽说朝廷在蓟镇甚至宣化大同之地,要求禁绝往塞外运粮。
但是,”说到这里,他又皱了皱眉,接着又笑起来道,
“袁督师那里另当别论,既然朕派他督师辽东,就是完全信任于他!”
说到这里,他声音说的很重,让人听起来他对袁崇焕是绝对的信任,中间不带一丝的嫌隙。
“辽东之地,朕一切委任袁督师!他的决定,就是朕的决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