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保的意思是……?”江渊吃惊地看着于谦,“移宫?”
“正是!因为孙太后是皇上的嫡母,所以咱们谁也没办法动摇她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就由着她,这个不是惩罚的处理到还使得。”
几位阁臣面面相觑,对于谦提出的这条意见都觉得匪夷所思,但在此时实在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景泰帝之所以把他们这些人都找来,就是要收拾孙太后,想让这些人一起商量一个方案。景泰帝自己想到的方案也是废黜孙太后的尊号。
但废黜她的太后尊号绝对不能由景泰帝自己提出,否则便是以子废母,要担千古骂名的。但这帮大臣都是文人,爱惜名誉甚于鸟儿爱惜羽毛,何况是这种千古骂名,自然也都不想替景泰帝背黑锅,于是商量来商量去就进了死胡同。于谦的这个主意倒是使得,不动孙太后的太后地位,又敲打了孙太后,让她别太嚣张。
“这倒是个办法,”陈循也赞同,不过接着又说出了他的顾虑,“可是太后移宫,民间怕也还是难免议论纷纷。”
“正是要他们议论,”于谦一笑,“皇上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就不能把太后谋害太子的事情公之于天下。但我们只要让几件事时间安排的恰当,就能引导舆论,太子遇刺的消息刚传出去,接着太后就移宫,任谁也会想到太后和太子遇刺脱不开关系,这样舆论就不会认为皇上对嫡母不孝,而是会觉得太后太过狠毒,皇上实在是太过厚道了!”
“如果移宫的话,移到哪里去好呢?”高榖提出了一个具体问题。
这实在是个问题,先皇的妃子住所集中在一起,就是孙太后的慈宁宫、吴太后的慈寿宫和慈宁宫西边的寿康宫。皇宫虽大,但主要是皇上和皇后、妃嫔们的居所,没有能安置孙太后的处所了。
几个人相互看了一眼,都觉得没处安置,过了一会儿景泰帝才问道:“搬去寿康宫怎么样?反正寿康宫也是空着。”
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慈宁宫和寿康宫紧挨着,基本算是慈宁宫的别院,这样移宫还有什么意义?几位大臣都不愿意做恶人,所以自然不会反对。
见几位大臣都不出言反对,这就算通过了,急坏了旁边伺候的舒良,到慈宁宫捉拿蒋安算是把孙太后得罪透了,如果孙太后地位不发生点大变化,等不了多久就该收拾舒良了。因此舒良小声说道:“奴婢多句嘴,孙太后平常最愿意去隆禧殿礼佛,说是那里清静,最爱那里的那两株菩提树,能让人心气平和……”
几位大臣都暗暗咋舌:这眼药上得够狠,隆禧殿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西北,整个皇宫里最西北角,可真是清静!
景泰帝赞赏地看了舒良一眼,就坡下驴地说道:“朕也觉得孙太后现在很是需要一个平和的心境,那便请她老人家移驾到这里常住,也好体会什么是我佛慈悲。”
给孙太后搬家的事计议已定,景泰帝和几位大臣就商议怎么大张旗鼓地表彰保护朱见济的有功人员。陈循和于谦拟定了对薛琮、常宁以及锦衣卫有功将士的表彰办法。
最难的倒是功劳最大的薛琮,因为他现在已经是世袭的侯爵了,基本上没有提升的空间了,难道就因为这点功劳要晋公爵?大臣们讨论了半天,一致认为不能。
陈循建议道:“不能进爵,但是可以提高他的世禄啊!皇上以为呢?”
“嗯!可以。他袭封的阳武侯世禄是一千一百石,加五百石,加到一千六百石,这样在侯爵里面也算是少有的了。”景泰帝表示赞同,又问道,“他现居何职?”
王文对于朝中官员了如指掌,回奏道:“薛琮袭爵不久,还只有一个挂名的锦衣卫千户,并没有实职。”
“薛禄的后人,将门必有将,可以加亲军都指挥佥事,暂时先管着……看看上值亲军卫有没有空缺的指挥使职衔?”舒良捧上官员名册,景泰帝翻看了一会,“先只做都指挥佥事吧,等哪个卫空出实职来让他补上。”稍停又补充了一句:“陈先生找薛琮等人逐个谈一谈,看看他们又什么愿望,如果薛琮不愿意实补军职,也可以把世禄再给他加两百石。”
商量的差不多,景泰帝就让他们拟了表彰的大体方案,由礼部和吏部共同准备表彰大会去了。而朱见济身边的永济等人该怎么表彰,景泰帝还想听听朱见济和成敬以及兴安等人的意见。
慈庆宫里,朱见济正和朱见浚、朱见清以及绣儿姐妹俩吹牛。
“不对,刚才你还说十几个人围住你和永济,怎么这就变成几十个了?”朱见清听出了他话里的漏洞。
朱见济牛皮被人戳破也不脸红,继续说着:“十九个和二十个谁分得出来?反正就是挺多人呢!都围上来了,我把永济护在身后,拿着宝剑对着敌人的兵器一通削,左一招白鹤亮翅,右一招孔雀开屏,敌人被我打得狼狈鼠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