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尼古拉二世派兵进攻蒙古来势汹汹,似乎热衷于领土扩张,然而实际上,从1903年4月1日他开始在俄罗斯帝国做出改变时起,只打过这一场扩张战争,而此前的两年时间,尼古拉二世一直在苦练内功,并与外敌缓和。
这意味着,亚洲的历史走向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改变,但是那不是根本的改变,朝鲜仍然沦陷在了日本帝国的统治之下,而清帝国仍然在列强的蹂躏之下苟延残喘,只不过更惨一些罢了,反正清朝已经是日暮西山了,离全面崩溃已经为期不远。实际上变化的只不过俄罗斯帝国从被赶出南满的悲剧局面上大大地扳了回好几局,一直推进到了长城一线。
不过,俄中矛盾最终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尼古拉二世很清楚,俄罗斯帝国根本不可能同化中华民族那五万万人口,关内的土地他绝对不会染指,毕竟对曾经的祖国下手也是很不好受的。只要中国将来老老实实当小弟,尼古拉二世还是愿意罩着它,帮助中国保护关内18省(晋冀鲁豫陕甘苏浙皖鄂湘赣闽粵桂川滇黔)的。
日本只吃下了朝鲜,绝对不会心满意足的,按照他们,准确地说是所有国家欺软怕硬的一贯原则,最后肯定还是会向东亚大陆下手,进攻华北、江南。
……
而在欧洲,历史的车轮仍然按照原本的轨迹在前进,科学家和发明家向俄罗斯的流动(比如说现在还是毕业生的未来的大物理家)或者与俄国的合作(比如马可尼的公司)可能是最大的改变了。
自然,法国不可能停下它在西地中海扩张的脚步,法国认为这和德国没有关系,历史上即便俄罗斯帝国被牵扯进日俄战争,法国也依然按部就班地准备攫取对摩洛哥的控制权。
1904年4月8日英国和法国签订了《英法协约》,它标志着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而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的威胁。
《英法协约》包括三个文件:
第一个文件是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的捕鱼权和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土地的协定;
第二个文件是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以及所附的保密条款,实质是法国承认英国对埃及的保护权和英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特权地位;
第三个文件是关于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协定。
三个文件中的第二个文件是核心。
这样,在《英法协约》中,双方就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权达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马达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罗等地。谅解条约同时也为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
……
在英国承诺之后,西班牙也与法国达成了共识,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于是,法国加紧了吞并摩洛哥的行动。
……
1905年2月,法国提出要求,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顾问的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法国成为摩洛哥的“保护国”。
看到法国如此行事,尼古拉二世就断定,德国不会坐视不理。
首先,这侵害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
其次,以威廉二世的性格和政策,一定会跳摩洛哥这个坑的。
……
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符合当时德国统治阶级的需求。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具有强烈军国主义的色彩。他欲借殖民地扩张,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他通过1897年与1900年的新海军方案,实行提尔皮茨计划,以加快帝国的海军扩张,赶上大英帝国的海军力量。
这与俾斯麦尝试跟英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政策背道而驰。结果,在1889年的海军演练中,英国海军就邀请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到临,以展示其军力。德国一直都不甘在海军上落后于英国,积极争取海上霸权。
……
1898年10月,威廉二世访问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成为几百年间首位进入圣地的基督教君主。在君士坦丁堡,威廉二世为蓝色清真寺捐建了一处穆斯林洗面池,并在石头上刻下“两经君主友情之清有如此泉”字样,土耳其苏丹则回赠西奈山下据传是圣母玛利亚故居的100多亩土地,轰动欧洲。
1900年克林德被杀事件发生后,威廉二世决意报复中国,正式派遣2万多人的对华远征军,由瓦德西元帅指挥。不过这支部队尚未抵达中国,战争已经结束。
……
在帝国议会的讲演中,威廉二世以无比的热情说:“俾斯麦推行的欧洲大陆政策十分狭隘,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柏林应当是‘世界都市柏林’,德国贸易应当是‘德国世界贸易’,德国与世界的含义是一致的,因为世界各地都应体现德国政策??”帝国议会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光是瓦德西、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霍尔斯泰因等人狂热捧场,以斯土姆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工业巨头们更是欣喜若狂,他们垂涎欲滴地注视着海外市场。
在庆祝德意志帝国成立25周年的集会上,柏林的德意志帝国电台播发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贺词:“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应当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商品,德国的知识,德国人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全世界,尤其是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惊悸地听着这称霸世界的宣言,感觉到一个庞大的火药桶就在身旁,随时可能爆炸而祸及自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