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德国的“世界政策”,既然要扩张德国在全世界的利益,那么自然也要保护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了——而且这个利益不是嘴上说的,德国在摩洛哥确实有利益,而且就算没有,也不能容忍法国就这样取得摩洛哥这样的战略要地。
不过话说回来了,现在德国的手根本伸不到直布罗陀海峡和西地中海,实际上不应该如此深地介入法国与摩洛哥的问题,即便成功了,除了挣面子和彰显然而没有扩大所谓的“影响力”,并没有什么别的用处。相反,这可以让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看到,德国的野心在膨胀,已经可以威胁到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和海军。
这对俄国很有好处,俄国与英国的缓和进程显然能够由此加速。
不过由于尼古拉二世对历史的改变,导致俄国成为了一个变数。
尼古拉必须改变这个历史,他不可能傻乎乎地去打一场完全可以和平解决,而且赢了也得不到多少利益,并且得不偿失、影响国内稳定的日俄战争。
这么一来,俄国在亚洲的力量依然很坚挺,尤其是现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亚大铁路都修通,俄国的势力足以令英国感到疑虑重重、压力山大,哪怕俄国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强大,英国人也认为俄国的陆军在对印度可能的进攻中会表现出不可阻挡的强大威力。虽然他们分析日本人会取胜(西伯利亚大铁路未修通时),但是那只是分析,谁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打包票。再说了,现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不是修通了吗?那无论是感觉还是分析或者事实,确实是没有办法在远东击败俄国人了……
看来别人认为你强大也未必就是好事。
那么德国看到俄国的力量没有分散,可能未必会对法国的扩张做出如历史上那样激烈的反应。
这样尴尬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发挥沙皇陛下的主观能动性的。说实话尼古拉二世不太想对历史大势做太多改变,不过既然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做些什么是必要的。
尼古拉二世的办法也很简单,首先进攻蒙古地区,就放在1905年3月1日,法国在不久前开始威逼摩洛哥,而德国正在讨论对策的时候。
这个时候俄国去进攻远东,德国人,尤其是威廉二世,想必会产生一种“天助我也”的感觉,打清帝国虽然很容易,不过俄国此时已经占据满洲,又要吞下蒙古,会进一步加剧与英国的矛盾,而且沙皇的胃口这么大,一口气吞并那么广阔的领土,精力被牵扯在远东应该也是必然的,至少英法俄不能形成合力。
再说,听说最近俄国有点乱,沙皇一度躲进了皇村,最近刚刚敢出来露脸,就又发动战争,想必是不怎么能够干预欧洲事务。
不过么,乱,要对比着看,俄国确实是有点乱,但那仅仅是有点乱,而且只是乱而已,就是人声鼎沸,各方大打口水战罢了,实际上没有发生叛乱和骚动,尼古拉二世确实担心自身安全不假,但他不是担心叛乱和政变,而是仅仅担心有个别人脑子抽筋了给自己扔颗炸弹……
嘴炮强国么?打打嘴炮罢了,和1905年革命相比什么都不是,想调动军队在远东去打清帝国,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在东方开疆拓土对大家都有好处啊,市场、土地、森林、黄金、石油与煤铁(这两样还要得益于尼古拉二世现在和后续的开发计划)、未来的铁路都在那里,嘴炮归嘴炮,不耽误对外战争,而且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本来就是可以树立威望、转移国内矛盾的,捏捏大清帝国这种软柿子,小意思而已。
……
对于英国人,既然他们对俄国有疑虑,那么尼古拉二世干脆就主动抛出橄榄枝,就算英国人怀疑,至少我们可以谈谈吧?只要最后谈出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基本就是历史同期结果了——那么妥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不过威廉二世不知道自己的同病相怜的中二表弟已经变了个人啊,在外国人看来,尼古拉二世还是那么莽撞,他就是要扩大领土罢了。
尼古拉二世也知道自己的形象有问题,他也不想改变这种形象,不过他得先让英国人明白自己不是胡来,而是有限度的扩张。所以他指示俄军快速进攻、越快越好——“最好四个星期就给我打到六盘山!”,结果俄军没让他失望,准确地说是清军没让他失望,银川平原武装力量薄弱,也没有增援,银川坚持了不到一天就投降,俄军打到固原城清军直接撒开腿逃跑,接下来三个县城——西吉、彭阳、隆德都是俄军一到望风而降,最后泾源只有几十名清军,123名俄军骑兵就占领了泾源,逮住俘虏一问,大家伙都跑到平凉和华亭啦——当然俄军不打算占领那里,没有追击。
就这样,3月28日俄军就已经达成目标停止大规模进攻,并且在前一天向英国人递交了《清国问题永久妥协备忘录》,不过这时候世界上只有俄国自己和英国人知道俄军的攻击已经停止,而且清俄自然还完全处在交战当中,和谈根本是没影的事,几天之内也根本不可能有结束战争的消息传来。
再说了,3月28日的时候,德皇的游艇已经在大西洋上了呢!威廉二世还是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摩洛哥这个坑。历史轨迹变换了很多,不过始终不能阻止威廉二世往那个命中注定的坑里跳。
而事实上,ww.ksh.这个时候蒙古战争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它的主要阶段,只是世界还没有察觉,但是没有关系,英国和俄国明白就足够了。英国人虽然很不满俄国的这般行为,但至少心里已经有谱了,他们至少明确地知道俄国人想干什么,想要什么。那么就还有的谈。但是德国人究竟想要什么,英国人可是不大清楚的,或者就算清楚也没得谈,因为德国的欲望最终将演变成对世界霸权的渴求。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乘坐的“汉堡”号豪华游轮抵达摩洛哥港口丹吉尔。被法国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摩洛哥人对德国皇帝的突然访问欣喜不已,摩洛哥苏丹派代表专门到港口迎接。
在访问中,德皇威廉二世身着戎装,腰挎军刀、手枪,在欢迎仪式上公然表态支持摩洛哥独立。
……
“摩洛哥,命中注定我爱你!”
……
咳咳,德皇陛下自然是不会这么说话的,不过威廉二世的言论和历史上确实一点没变——“摩洛哥苏丹是一位绝对自由的君主……愿意和苏丹协商维护摩洛哥独立、自由的方式……”
德皇的言论令法国政府和民众普遍震怒,立即引发了一场危机。
法国外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设立一个保护国,并促请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他认为英法既已签订协约,英国将会支持法国,英国内部也确实有人主张一旦法德发生冲突,要给予法国援助。于是在1905年6月,法国派军舰驶往丹吉尔,回击德国的挑衅,第一次摩洛哥危机达到了高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