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世事难料。我说世事难料的时候,各位可能都知道我在说什么,那我就简单的交代一下。武松出差两个月回来,他的哥哥武大郎已经死了,死因不清不楚。武松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叫西门庆的人,而嫂嫂潘金莲似乎也牵扯其中。武松根本不愿意相信街坊邻居关于嫂嫂的传闻,也不敢去质问嫂嫂。武松坚定地认为,拥有一双明亮美丽眼睛的嫂嫂绝不会干出那样的事来。所以他把愤怒全部转向了西门庆。西门庆是清河县的首富,路子很野,黑道白道都吃得开。武松听说过这个人,但是没有见过。西门庆在狮子楼吃饭,武松就赶了过去。这个时候悲愤满腔的武松已经忘了自己身为都头的职责和大宋律法的约束,一心一意要打死西门庆。一个在衙门做事的临时工挺身而出,替西门庆挨了武松雷霆万钧的一拳,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武松的命运。临时工死了,武松触犯了律法,被发配去了孟州。
这件事给了李达天政治生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经过一夜的思考之后,向东平府递交了一份辞呈,痛心疾首地检讨了自己的失察之责。辞呈写得情真意切、深刻动人。李达天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但是年纪轻轻就因此断送了大好的政治前程,一时间他万念俱灰,无比痛悔自己的草率行事。“我怎么会任用武松那样的粗人呢?”李达天反复地责问自己。
清河县的老百姓对武松充满了好感,认为武松杀人也是情有可原。他们不相信在清河县的大街小巷再也看不到武松那魁梧的身影了,顿时有些不知所措和伤感。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议论这件事。花千树在大街上嚎啕大哭,她向众人发誓,这辈子非武松不嫁。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唏嘘不已。
由此,老百姓对李达天也心存感激,是他把武松留在了清河县,让老百姓过上了一段安居乐业、无所畏惧的日子。他们认为,既然武松不在了,那么李达天必须留下。所以他们不断地给东平府递交状纸,上万民书,由衷地赞扬李达天是一个好官清官,希望官府格外施恩,让李知县留在清河县。东平府尹陈文昭其实很欣赏李达天的才干,他也不愿意就此毁掉这个部下的政治前程,何况他也只是有失察之责。武松为哥哥报仇,打死的只是一个临时工,让清河县衙门多赔几两银子就是。所以,为什么不顺应一下民心呢?事情还得有人干,他决定把李达天保下来。至于西门庆,他觉得跟这种人还是保持距离为好。
李达天终于留在了清河县,降为县丞,也就是副县长的意思。李达天绝处逢生,悲喜交加。悲的是以后的仕途非常艰难,喜的是终于没有被赶出体制外。只要留在体制内,就不能说毫无机会。夜深人静还在喝酒的李达天心中五味杂陈,家境贫寒的他苦读诗书,那一年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顺利地走上了仕途。为了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他出任清河县知县的时候,没有把在乡下的妻儿接来。他想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干一番事业,上报朝廷,下为黎民。李达天看着酒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想到了武松。要不是武松在清河县的杰出表现,老百姓可能就不会上万民书,自己的下场恐怕就很难说了,可毕竟是自己重用武松才赢得了万民的拥戴啊。Uw.ukanshom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松是自己的贵人。可武松打死人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差点官职不保,这又该怎么解释呢?能不能说武松是自己的灾星呢?一直到酒喝完了,李达天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武松默默地放下状纸,有些愤懑又有些委屈地看着李达天。李达天神情严肃,甚至有些冷漠,看着窗外。
武松:“李大人,你是知道我的酒量的。”
李达天:“武都头,当年的情形你就记得那么清楚吗?”
李达天的语气里有一种寒意。
武松:“店小二可以作证。他还劝我不要喝那么多-----”
李达天提高声音:“他劝你了吗?”
武松瞠目结舌。他不知道李达天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觉得李达天今天不像是平时的李达天。李达天任命武松做都头的那一天,他们还一起喝过酒。武松当着他的面,连续喝了十八碗酒,以表示他对李达天的感谢之情。李达天看得热血沸腾,惊为天人。
李达天:“昨天夜里,我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店小二,根本不见踪影。当地百姓说那个店小二早就外出谋生了,不知死活。那个酒店也已经不存在了!”
武松:“李大人,我的酒量——”
李达天打断:“你的酒量都是你一个人在说,没有证人,没有证据,你想说多少就是多少!”
武松终于吼起来了:“李大人!我们难道没有一起喝过酒吗?!“
李达天盯着他:“有吗?“
武松掀翻了桌子,大步走了出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