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图片/网络
01
带孩子去图书馆的路上,有一家小小的书店。我们从图书馆回来时,常常去那里淘书看。
书店位于街角,大约十几个平方的面积,在这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宛如一片净土,安静地存在着。
店主是一位50多岁的大叔。听他说,这家书店传自他的母亲,已经经营了四十多年。
书店两边的咖啡店和服饰店,多年前都曾属于他们家。
十多年前,母亲去世后,他接手书店,但那时互联网已经兴起,买书的顾客越来越少,为了维持营生,他将书店一分为二,一半出租给了咖啡店。后来,不得不再分割一部分,出租给了服饰店。
“有一些老顾客还是会常常来,但新顾客越来越少了,不知道哪一天,我要直接关店了,”大叔说。
今天再经过时,它真的关了。
女儿看到这家书店已经变成了鲜花店,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书店不见了呢?
面对女儿的疑问,我竟无言以对。
虽然,我心里清楚,现在受网络冲击,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澳洲如此,国内也难以幸免。
前一阵子,上海季风书店关店的消息,曾让不少读书人心生唏嘘。
但书店的消失,是因为越来越多人“不读书”了么?
国内一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曾经说起过一个数据,近年来,国内图书出版物的销售量,一直维持着每年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也就是说,是消费习惯的改变,逼退了实体书店。并不是,大家真的不读书了。
如果这是准确的信息,那么,这总是一个好消息。
无论是到书店选书,还是在网上购书,只要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在这平凡琐碎的生活里,你总是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与书相伴的时光里,寻得片刻安静与恬淡。
02
英文版知乎Qr上,看到过一个故事,谈阅读的意义何在。
一位老农夫与他年轻的孙子,住在一个农场,爷爷每天起床后,会坐在桌子旁阅读《圣经》。
一天,孙子问:”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读《圣经》,但我不能完全理解它,而且,我一合上书,就忘记内容了。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爷爷拿出一个装煤炭的篮子,让孙子到河边去打水。
孙子来来回回尝试了很多次,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篮子里根本存不住什么水。
他去质问爷爷,爷爷提醒他看看篮子里面。
孙子一看,原来肮脏乌黑的篮子,已经被他来回装的水,洗得干干净净!
爷爷说:孩子,这跟你读书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当时可能不理解,或者看完就忘记了,但其实,阅读已经在你的身上发生了作用,从里到外,日积月累,你终会收益。
03
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自己。阅读应该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一种改变自己的方法了。
华人之光李嘉诚先生,中学没毕业,12岁当学徒,15岁就开始挣钱养家。
他接受访问时回忆,那时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去卖、换购“新”的旧书。同时还会到夜校进修,补习知识。
同为创业者,有些人一夜成功,但只是昙花一现,几年的光景就消逝不见了。
而李嘉诚的企业王国,能叱咤商业世界几十年,与他喜欢读书学习,时时求新知的习惯分不开。
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李嘉诚,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晚上睡前阅读的习惯。
他每晚都会看一个小时的书,主要是历史、哲学、科技类书籍还有经济类的杂志。
每天早上,李嘉诚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秘书准备的当天报纸。然后开始听新闻报告,了解世界趋势、了解商业社会发生了什么。
也就是说,从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结束,李先生的每一天,都在不停地阅读、学习、探求新知。
谈及成功秘诀,他曾经在电视上,郑重其事地告诫大家:“知识并不能决定你一生财富的增加,但你的机会一定会增多,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晓松奇谈》和《奇葩说》节目,让人们见识了高晓松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有人形容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非他莫属。
但高晓松的成名,早在20年前。那时他引领的校园民谣风潮,至今让70后80后们津津乐道。后来的一次“酒驾”事件,也让他首次走进了舆论风暴中。
2011年,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巅峰上的有志青年高晓松,涉嫌醉驾导致违章事故。“醉驾”行为被证实之后,他没有辩解,没有推诿,老老实实认了罪,开始了自己长达六个月的监狱生活。
这半年时间,高晓松是怎么度过的呢?
他入狱之后,首先开始看《大英百科全书》。他说,多年来一直都有把《大英百科全书》看完的想法,只是长期为琐事奔波,本以为这个愿望要到60岁退休才能实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