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逸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将来接位的时候,没有什么实力强大到可以威胁皇帝的家族。
至于再以后会不会出现实力强大到威胁皇权的世家,就不是楚逸可以管得到的。
对于选拔官吏,大齐时多是直接在太学中选拔,而太学九成的学子都是世家出身,他们不需要进行考核,直接当官,这也是世家坐大的倚仗。
楚逸不想这样,所以有心扩大太学规模,让更多的寒门甚至庶民可以进入太学学习,到那时楚逸就可以改变选官的方式。
不过这件事得以后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楚逸只给文官定品,武将没有定品级,依旧按照旧制,这也是楚逸有意将武将与文臣进一步割裂开来。就像只给武将封爵,却不给文官封爵一样。
楚家早在楚逸登基之前就赶了过来,毕竟楚逸称帝之心日昭,楚家当然要赶过来当皇族的。
楚逸便封了自己的父亲楚阆为上王,封了自己的爷爷,原魏国血灵侯楚允为圣王,王爵不可世袭,见皇帝不拜。
这便是楚逸能做到的极限了,毕竟封个太上皇就是楚逸自己膈应了。
楚家其他人也封了一些官职,楚逸的二叔楚枣,被楚逸封了一个御史台御史大夫一职,官位定为了二品,位同六部尚书。楚家的一些家族子弟也被安排进了六部。
至于颜氏,已经病亡了,连同病亡的还有她的儿子,这一切自然是楚家的手笔。楚家为了讨好楚逸,行事也确实够绝的。颜氏便罢了,罪有应得,颜氏之子何如?
不过楚逸也不是大发慈悲心的人,对于颜氏母子二人的死是压根不在乎的。
楚逸登基之后,昭告天下整个大周免税一年,之后两年半税,让大周的百姓感受大周的恩德。
显然,楚逸的政策是修生养民,大齐整个国境在几年里都陷入过战乱,许多的地方都荒芜了,所以楚逸必须给百姓一些时间来恢复元气,否则再打下去,整个农业经济崩溃就惨了。
其他国家也派出了使者来觐见大周皇帝楚逸,其中有魏国,有西楚,有南梁,有越国,还有一些小国以及一些独立的势力。
这些使者中唯独缺了北明,毕竟楚逸是靠北明刷出的战功让楚逸的威势更上一层楼,从而称帝,北明派使者来岂不成了自取其辱。
楚逸热情地接待了这些使者,并且表示大周愿意与这些国家和平共处,只要他们不主动侵犯周国,周国绝对不会对他们动手。
听到这话,最高兴的就是魏国使者了。魏国现在的大臣主要有三个立场——亲周派,惧周派,强国派。
亲周派顾名思义就是亲近周国,这些人本身的观念加上木安圭在魏国里的运作让这一派系势力愈加强大。
惧周派便是一些畏惧大周,不敢与周国交战,但是他们没有在利益上背叛魏国,这类官员立场类似于主和派。
强国派便是一些真正魏国的有志之士了,他们知道魏国势弱,所以想要强国,使魏国有能力自保,甚至反攻明周两国。
不过强国派提出的改革完全侵害了世家与官僚的利益,被绝大部分的官员所排斥和排挤,虽然魏皇有心重用,但是形势所迫,无法推行强国派提出的改革。
这名魏国使者便是惧周派的一员,一听到楚逸说大周不会主动进犯他国,很是喜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