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现在只有2个团的兵力。论人数,包括第一团原有的1500余人,收编的山口关驻军及北山县城头军共1100余人,新征的兵丁800余人,总人数才3500人左右。
论战斗力,第一团的1500人,算是久经训练与战火,战斗力还可以。而且他们本就是北方4县的人,家都在这里,受人民军恩泽,忠诚方面绝对没问题。
但第二团就不容乐观了。第二团的士兵原本就是战俘,是淮西军的人。虽然他们受黎彬感化,已经接受改编,但毕竟时日极短,谁知道上了战场之后,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而且,即便他们真心抗敌,但毕竟人民军的军队建制跟淮西军的什五制差异极大。第二团刚刚接受改编,还没有适应班-排-连-营-团的军队建制和指挥体系,能发挥出多少实力,还值得怀疑。
至于新兵团,那简直就是送菜。全部都是刚刚应征入伍的老百姓,还没受过入伍训练,对军队与战争只停留在一种迷迷糊糊的认知状态。上了战场,必然就是去多少死多少。
因此,人民军现在拿得出手的,就只有第一团的1500人。但这点兵力若要正面抗击敌人3000铁蹄与17000名步兵,简直就是螳臂挡车。
黎彬说道:“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北方4县我们是万不能舍弃的。一旦这里沦陷了,那敌人日后必定会派出大军驻守,我们就再也拿不回来了。到时我们一切的根基不复存在,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就要付之东流。”
“但敌我实力悬殊,在正面战场,我们没有丝毫的抵挡之力。一旦敌军来到北方4县完成集结,我们再无任何办法抗击敌人。到时无论我们是正面抗战然后失败,抑或是实行战略转移撤退,北方4县都必然保不住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必须要将敌人拦在从厚土城到这里的路上,进而把他们消灭。因此,我们不能固守,我们要用进攻来作为防御。”
凡尘闻言,道:“要不我们直接挥师南下,攻占南边的南岚县和麓东县,把战线推到南边去。”
廖根生反对道:“不可。我们在北方4县,还能依靠山口河天险进行防守。一旦我们把大军抽到南边,哪怕顺利攻下了南岚县和麓东县,却让前线失去了险要地势之利,根本守不住。到时一旦被敌人攻破,那我们的大军危矣,我们北方4县危矣。”
黎彬点头道:“根生说得对。目前敌强我弱,而且敌人还有无穷无尽的后援供给,我们根本没办法跟他们打阵地战和消耗战。我们还是要坚持游击作战的方式,打埋伏战和偷袭战。”
孙志才问道:“那我们要怎么做?”
黎彬想了想,道:“敌人虽然是3000名骑兵和17000名步兵协同进攻。但由于骑兵与步兵的先天差异,实际上很难同步,往往都是骑兵充当先锋,步兵充当后军。”
“淮西郡到这里800余里,敌军的骑兵先锋与步兵后军,正常情况至少会拉开100里的距离,后军要走完这段距离,至少要一天。如果我们使些手段,还能让他们的距离拉开更远。因此,我们相当于先经受3000名骑兵的进攻,再面临17000名步兵的围剿。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好这个时间差,就能分而歼之,压力大减。”
廖根生闻言,眼中一亮,道:“此法大善。如果是分而歼之,那我们可以分别针对骑兵和步兵,设置不同的对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这样,成功率至少能翻一翻。”
黎彬想了想,转身来到墙上挂着的淮西郡军事地图面前,仔细查阅,在上面轻轻划过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草原和田地,然后手指最终在南岚县(与高平县南方接壤的一个县)一处标注为“三石峡谷”的地方停下。
然后他朝前边过来围观的众人道:“你们觉得这三石峡谷,能不能葬得下那3000名骑兵?”
众人闻言一惊,纷纷过来细细查看三石峡谷周边的地理环境,同时在脑海中回想关于三石峡谷的描述。
这幅地图是廖根生负责的,他最为清楚,便解释道:“三石峡谷位于南岚县县城往西北40里的地方,呈南北走向,是南方通往北方的重要通道之一。峡谷长8里,宽500余米,两侧是陡峭的山峰,高不可攀。的确是一处天险。若能将那3000名骑兵引入这个峡谷,再以准特种队员持AK-47枪械以猛烈火力封锁峡谷两端,确实能够关门打狗。”
“但问题是,敌军北上并不需要经过这里,反而是走南岚县县城的通道更加便捷。而且,三石峡谷天险众所周知,敌军必然会十分警惕,不一定会落中埋伏。”
凡尘闻言,道:“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他们引过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