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火候差不多了,郑中原就不再继续刺激,对这两个炮兵参谋道:“李军长所说的配合我完全同意,我已经安排好了。”
随即郑中原叫了一个炮兵观察哨和另一个参谋回江北。
炮兵观察哨有步话机,20公里内通讯很方便。有了这个观察哨,加上郑中原的地图,可以说十多公里内炮兵基本上能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安排完这些,郑中原先是发电报询问何知农,这个陈中水平如何。在得到何知农肯定的答复之后,郑中原开始向李延年提条件了,协助步兵作战可以,你得给我这里弄来防空高炮,否则的话自己的看护不住自己,如何才能支援陆军。另外还有点小小要求,我和陈中聊天比较投机,李大军长也不缺这个参谋,我这里正好又没有炮兵参谋,就请李大军长割爱,把陈中调到独立师。
李延年拿着电报,有些生气,一个小小的杂牌独立师,虽然有些名气,不过是走了好运而已,竟然敢这样提条件。
要说郑中原的条件并不很过分,派防空火力自然是很必要的,可是放到实际情况下,就没有办法满足了,田家镇那边也只有六门高炮。而令李延年生气的不是条件本身,而是郑中原言语中的态度根本就是和自己平等。
这时参谋长赵家骧道:“防空火力肯定是没有办法给,不过他既然要人,给他就是,只用说明听凭陈中本人的意见,我就不信陈中会乐意待在一个杂牌军里。”
这个赵家骧可不是简单人物,而他这次明面上是为李延年出谋划策,实质上是为郑中原说话。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是何知农的表弟。
这个名字,郑中原后世也是有印象的,这个赵家骧乃是著名的华军三大参谋之一,总之是一个很牛的人物,和张灵甫一样的牛人。
张灵甫字写得好,而赵家骧诗写的好,而且都很会打仗。不过大陆方面宣传的不多,但是其名气绝对不小。郑中原在网络上曾经看到过这位的事迹。
何知农老家在黄河北岸的济源,而赵家骧家在相距百多公里的汲县。都算是大家族,两家乃是通家之好。何知农对这个表弟是非常推崇。
这个赵家骧的经历简直就是传奇。要是写成小说的话一定热卖。
自小被父母严管读书,十三岁偷偷的就跑到洛阳参加了吴佩孚组建的少年军校,此后又跑到了东北军,再后来参加了张学良对苏联的中东路之战,小小年纪有勇有谋,单人独骑曾经突围报信。
随后又在长城抗战中,拎着大刀和鬼子厮杀在第一线。时至今日也才28岁。比齐云天还小三岁,而已经是第二军参谋长,少将军衔挂了半年多了。
这是什么概念?放眼整个华军,恐怕没有几个比他还年轻的少将了。而此人的经历已经确定,他在三六年以前根本和中央军挂不上钩,能做到少将参谋长的位置,只能说是惊采绝艳。
能迅速升职,也只是因为在中央陆军学院深造,然后被同学郑作民推荐,担任了第九师参谋长。
而此时郑作民也只是刚刚升为第九师师长,而赵家骧已经是第九师的上级第二军的上级第十一军团的总参谋长。
从简单的履历就能知道,这样的人物是多么的惊采绝艳。上阵能肉搏,军帐中能筹谋指挥。这种人物放到小说中简直是三国周瑜一类的人物。
郑中原对此垂涎三尺,但是现在他也才是一个杂牌的中将师长,池子太浅养不起大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