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至此仅进行了不到3成,但是给宾客带来的各方面冲击感却是难以言喻的。这顿饭吃到现在,既没有上主食,也没有上酒。可宾客们已经吃到大半饱了。桌上的菜肴已如风卷残云过后般的景象。
潘革忽然想起刚才那阵酒香有些香的奇怪。便问道:“刚才那浇菜的酒还有吗?老夫刚才便想询问,只是被美食分了神。那酒异香扑鼻,能否再取些过来让我品尝则个?”
苏轼一拍大腿,悔道:“看我这记性!竟也忘了上酒。都怪我义弟这菜做的太过惊艳夺人心魄。不过。。。”接着苏轼诡异的坏笑道:“我虽待客不周,但我却不怕得罪了友人。嘿嘿!酒虽然备的晚了些,可一会儿你们还得谢我!”接着对下人命道:“上酒!”
众人不解!众人期待!
只见一位侍婢端着个木盘婀娜的走了进来,木盘上盛着个执壶,与张懿刚才用的一模一样--青白瓷细嘴儿执壶。这就让众人相当不解了。
宾客们不解的是什么呢?
宋代的米酒度数很低,无论白酒还是黄酒。那时的白酒其实是真的“白”酒,因为颜色是白色的而不是透明。也就相当于如今的醪糟去渣后的汤。绝大多数酒类,读数都是七八度,最高高不过10度之上。所以在人数比较多的宴席上,主人一喊“上酒”,多数情况下会看到仆人们排着队往屋里搬坛子。像这种近十个人的宴席,少说也要抬个四五坛酒进来。哪有像今天似的,一个婢女,端着一小壶酒就进来了!这酒得多金贵才能让主人这么抠门儿啊!
众人看向苏轼,等着他解释。
苏轼嘿嘿一笑,问道:“怎么?不够喝?不够喝不怕,后续还有。只怕你们喝不了!”
众人今天也算见怪不怪了,知道苏轼这酒肯定会有说法。便都催着赶紧把酒倒上。
结果在这盛酒器具上还是让王齐愈忍不住揶揄了苏轼几句。只见他撇着嘴道:“子瞻也太过小气罢?美酒有限,量少无妨,可你却连酒碗都换成了小茶盏。这也太过抠嗦!”说着便端起面前婢女刚满上的一杯酒要喝。
苏轼见状忙站起身来伸手阻拦道:“文甫兄且慢。。。。”结果话没说完,却已见王齐愈已经把杯中酒一饮而尽了。
接下来就好玩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场景:一个从没喝过白酒只喝过啤酒就人,却将二两多的高度白酒一口干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王齐愈就是这个结果。只见他咽到一半却后悔了,嘴里剩下的半口酒,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原本白皙的一张脸,瞬间红透。歇了一小会儿,才咬牙一仰脖子咽了下去。紧接着便是剧烈咳嗽!!!
众人大惊!纷纷站起来去扶。
却见他咳嗽了一阵,忽然仰头高呼:“好酒啊!好酒!诸位快去尝尝!太妙了,哈哈哈!”
大家见他虽癫狂,但脸上的赞美之色却绝非作假,便纷纷端杯浅尝。一尝不够,接着便是再尝!
潘革家中开有酒肆及酒店生意,无论何种酒,入口即可断优劣。可是尝了这个酒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转头问向旁边的儿子潘丙道:“三儿,你来说说?这酒怎么回事儿?”
潘丙道:“回父亲,孩儿从没喝过这种酒。若是非要说它好在哪里?似乎是个“纯”字。但是这酒却清澈异常,我曾让下人熬制过米酒,得到的却仅是“稠”酒而非“纯”酒。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潘革向苏轼问道:“子瞻兄这酒是从何得来?难道。。。。。”说着便瞟向张懿!
苏轼微笑这点点头答道:“正是!”
潘丙兴奋道:“难道这酒是张。。。懿小哥酿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