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到了读书的年龄了,每天吃过饭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堂了,而爸爸还是在拉绵阳航运公司的爬儿船。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路上的汽车比往年逐渐多了起来,中路上偶尔能见多么1一一2架自行车了,这些都是有工作的人,而普通的农民赶场上下还是甩着火腿。
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能造火车,轮船,飞机,大炮并不再是华夏子孙的幻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里的汽铧子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几个大的航运公司由为突出。
涪江河中的吆喝声渐渐变少了,但是合作社的大木船还是没变,依然還是七,八个人拉着的。
那天我和小伙伴在河中洗澡,看见了一架汽铧子,旗杆上有个牌子,上面写的是射洪303号,只见它拖着一长串的立水船,我们数了一下,足有十七,八只左右的货船。
只见它到了麻柳林滩口,后面的拖船等着待命,汽铧子拖着纤绳独自上去了,只听到它鸣了3声喇叭,后面的船就开始启动了,“嗒,嗒,嗒”柴油机发出了闷响声,它的烟筒却冒着长长的黑烟,没过多久,大木船挨只挨只的上滩了。
过了一段日子又出现了机动船了,一架主机船,能带动100多吨的大货船2一一3架,起码少用了2,30个纤夫左右。
渐渐的爸爸所在的公司机动船也随之多了起來,我的爸爸也随之升官了,由以前的纤夫变成了前家长了,成了撑龙头的专业人士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