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正说话间,见天上飘来一座云头,从上边下来五个僧人。不一会就走到了他们近前,五人向悟空和老陶行佛礼。老陶拱手还礼,问道:“五位可是五方揭谛?”
为首一僧道:“正是,在下金头揭谛。然后指着傍边四人一一介绍道:“这位是银头揭谛,这位是波罗揭谛,这位是波罗僧揭谛,这位是摩柯揭谛。”
“几位受命来此供职比老夫早,为何反倒翩翩来迟?”
“我们领命后还有别的事。”
“想必佛祖必然做了一番交代。”
银头:“据我们所知,安天大会后玉帝也特意对土地公嘱咐了一番。”
老陶笑了笑:“玉帝怕我慢待诸位,自然要交代几句。”
悟空:“这座五行山有五座山峰,如来让你们五个人来看管我,他办事真讲究。”
金头道:“孙悟空,你闯下如此大祸,佛祖保你一命,你应该好好悔罪,早日改过自新,方不负……”。他话没说完,就被悟空打断了,“几位的好意我心领了,天色不早了,你们也找地方睡觉去吧。来日方长,你们佛祖不定打算压我多少年呢,有什么话以后有的是时间说。”金头揭谛叹了口气,和其他四人别了老陶,找地方安歇去了。
不一会,老陶的仆从告诉老陶,住处已经打点妥帖。老陶也走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夜空一片透亮,如洗过一般,空旷而沉寂。几许星光依稀可见,若隐若现。悟空心里也随之平静了不少,数日的烦躁恼恨减去了不少。他对着寂静的夜空,想着连日来的大起大落,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反思。从得道出师开始,到去东海寻兵器、去地府销死籍、被召入天廷……最后落到这个下场。他仔细梳理了这个过程,心中除了恼恨和不甘外,还有几分疑惑——他隐隐约约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具体是什么,他说出来,甚至形容不出来。带着这些疑虑,他不知什么时候才睡着的。
老陶告诉悟空,不知是不是巧合,这座五行山地处河西,恰巧坐落在东土通往西域和更远地方的丝绸之路上。悟空问老陶,为什么这么多日子一个人都没见着。老陶解释说,东土大汉刚刚经历过王莽篡汉,现在正在天下大乱,于是匪患横行、商路不通。等天下安定了,想必丝绸之路又该兴旺了,到时候这里必定的一番人流密集的景象。
老陶是个闲不住的人。他上任伊始,就从别处借调了几十名差役,满山遍野种下了各类树苗,山前山腰修理出了十几条山路,垒了几座石桥。他又利用以往的人脉关系,和龙王说好,让此地十年内风调雨顺。十几年后,一座郁郁葱葱、山灵水秀、充满生机的嵯峨高山挺立在了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上。老陶把他的土地庙建在了悟空西面的一片山崖下,离山底并不远。五方揭谛把自己的僧堂建在了一片四周陡峭的山崖上边,凡人既见不到也上不去。
数十年过去了,悟空心中的忧愤日积月长,心里满是懊丧,成日唉声叹气、了无生趣,渐渐如同一尊偶尔活动的木头人一般。一个秋季的个下午,树木将要凋零之季。夕阳漫过错落的山峰,透过树林,斑驳的照在他沧桑的猴脸上,他感到有一点刺眼。于是他做了一天中第一个动作——把头转向了左边。
他转过去后,恰好看到了一簇人马自东边而来。他们足有上百人,一身黑色宽袍大袖,头戴长冠,皆骑高头大马。他们还举着几面大旗,旗上隶书的”汉“字。为首的一人手持挂着毛皮长条的长杆,那人生的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凛凛生威,长得跟巨灵神似的。悟空因与天廷的恩怨,见到官样打扮的人心中不免觉得不舒服,此时更见那人“巨灵神”般的样貌,更是心生厌恶。
不一会他们就到了这边了,其中一人向那为首的“巨灵神”道:“大人,看这天色已晚,不妨在此歇息片刻,一会就在前面的土地庙里将就着对付一晚,如何?”
“巨灵神”道:“好,就这样,你去安排吧。”他声音清朗柔和,不似一个虎躯凛凛的人能发出的。
他们的人有的去狩猎、有的去劈柴、有的收拾锅灶。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过了一个多时辰,山鸡汤和烤野兔的气味传了过来。饭做好了,他们将饭盛好,又摆出了酒。这时他们的气氛就有些活跃了,一堆一堆的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巨灵神”自己坐在一旁,从包袱里掏出一本书读了起来。
“过去这座山,就快到凉州了。西域也不远了,”
“这座山听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