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便在岁月里慢慢的成长,女人家从没有吃过白面,男人26岁结婚,27岁有的孩子,在农村也算是非常晚的了,因为他讨老婆很难,男人姓陈,名志君,小名叫臣,村里大多姓王,13岁便没了父亲,母亲改嫁,陈志君还有个亲弟弟,弟弟随母亲改嫁姓王,母亲也要求男人该姓,男人坚持姓陈,自此便跟姥爷两人生活。
男人的父亲是临县来的,以前公社,这里是八区,以前没有派出所,陈志君的父亲便负责八区的治安,老人讲他带着枪,是那种匣子枪,特别威风,陈志君的母亲姓王,是村子里当时的妇女主任,家里姊妹两个,没有男丁,她是老小,老陈刚来的时候区里边是每天发几个馒头,虽然很小的馒头,但是在当时也很难得了,让人羡慕,经过村里介绍撮合便跟母亲结婚,第二年便有了陈志君。
那时的海里资源就像无底洞的财宝,养活了整个渔村,也有几个饿死的,其中最惨的就是有个去野地里摘仓子,仓子满身都是刺,他就上磨,磨了好久成了粉后吃了,当天就死了,村里来人说是磨没有磨好,被刺扎胃里疼死了,还有就是吃了河豚鱼毒死的一两个人,其他人都靠着这河边海边的海货活了下来。
陈志君的父亲还是在公社区里每天巡视一番,早时候50.60年代,治安非常好,每天还是分着几个小馒头,唯一的变化就是自己不舍得吃了,带回家给孩子,自己吃饼子,这个每天只要填饱肚子的年代,充满各种快乐的笑容,唯一担心的便是饿肚子。区里每月几块钱的工资,很快便养活不了一大家子,海边的人们,靠海吃海,那个当时连自行车都没有的年代,人们到海边几十里担回几百斤的海货,偷偷去卖给临村,人们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远比这几块钱的工资多得多,女人开始埋怨男人的无能,矛盾便随着日子不断加深,直到老父亲跟女儿合伙打了陈志君的父亲,老陈没有了办法选择了放弃公职,回家务农。
老陈个子只有一米六左右,在那个年代没有几个胖人,基本都瘦瘦的,因为解决温饱养活一大家子人就已经拼了命,加上没有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基本都是皮包骨的样子,加上老陈常年没有体力劳动,每天就是开会,巡视,辞职回家的老陈,去上了一个月的海连原来工资一半都拿不到,家庭矛盾便到了无法解决的余地,直至爆发,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离婚,在又一次挨打过后,老陈便回了临县老家。
他是家里老大,老二老三也是男孩,弟兄三个各人顾个人,老家日子更难,回到老家男人安顿好就去偷过几次孩子,有的说去偷改了姓的老二,也有的说是去偷陈志君,更多的便是陈志君自己说是来偷过几次自己,可是还没到车站就被村里带人追了回去,两个县相邻几百里地,并不是像现在一样随随便便就能回去。最后便不得不放弃,男人最后一气之下远赴XJ,听村里老人说是在哪里喂牛,后来带着人保护财产牺牲了,陈志君的母亲后来坐了很久的火车去XJ把骨灰带了回来,安葬在了他临县的老家,也算是落叶归根了,暴乱杀人的最后听说也被枪毙。自此陈志君便没了父亲,那一年他13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