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正在低头办公的杨义山,被怒气冲冲闯进来的县高官和学高,用手中的驳壳枪一枪柄砸倒在地,当胸踩住,再抡手中枪劈脸砸了下来,义山忙呼救命。
待七林汪堆县长闻声奔来,夺下和书记手中的枪,义山早挨了七八下,满脸是血眼冒金星地蹲在墙角挣扎不起,继而昏死过去。七林汪堆县长喝令隔壁办公室的通讯员农布,快送义山到医院去救治。和书记挣脱搂抱,追了出来,赶到后头,兜屁股狠狠地又给了义山一脚,嘴巴里臭骂。
听到声响,其他办公室的领导和办事员都出来探看,有看热闹的,有劝和书记消气的,还有在打听啥事引得温文尔雅的和书记大暴粗口的。
慢慢地,人们从碎片化信息中还原出事情的经过。
话说杨茂杨义山两兄弟跟随红军队伍进入藏地,北进途中,地下党组织请求上级组织派人协助工作,上级党组织经过审慎的通盘考虑,安排杨茂回大理,义山留置藏地。以手艺人小银匠的身份走村过寨,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很快掌握了汉藏语语系的语音特点,日常交流颇能传情达意,知道与藏民之间既不能走动得频繁和过近,以免引起权贵阶层的关注。又不能流于说教,更不能掺和进教派之争中。教派不同,统治手段却又是相同的。在牧主、土司、头人、农奴主的严苛统治下,迎合统治需要的宗教教义的麻痹,底层民众对宗教教规可以说是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从身体到灵魂都处于随顺服从地位,世世代代成为不见天日的农奴,只把绵长的希望和无尽念想,寄托在手中法器和身上的饰品上。底层民众的人心是相通的,义山上好的手艺加上质朴的言语,形象生动地解构农奴主的巧取豪夺,恰如熨斗慰贴了逆来顺受的魂灵,知道遥远的北方有那么一群人,为了让大家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千百年重负下的农奴有人觉醒了,更多的人热切地期盼着救星的到来。
渐渐地,觉醒了的农奴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许多农奴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不能等待着农奴主的施舍。这些举动,却引起了教会的注意。你可能不知道,百多年前,外国传教士就来到贫穷偏远的滇西大山腹地,传经布道,至今香格里拉和怒江诸地,尚有教堂遗迹。
却说传教士在劝善种福,教导信徒逆来顺受的时候,发现了义山发展农抗会员的苗头,报告了农奴主,农奴主派人追丝寻迹,竭力扑杀。地下党组织察觉到危险降临,欲命义山撤往内地去,恰巧收到藏南大贵族央着大领主的邀请,兄弟俩收拾行囊,由藏区交通员护送,开始了小银匠艰辛的藏南之行。此行既逃脱魔爪,又能给边纵增加经费,明知前路险恶,兄弟俩的心情是暖洋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倏忽间三年过去。回到迪庆藏区,把巨额酬金交给了地下党组织,组织上派遣兄弟俩到维西加强地方组织和维西自卫队的建设工作。
维西地处青藏高原的南缘,居三江并流的腹地,三江切削,横断山天然险阻,维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控滇西北入藏的门户,扼滇藏古商道的咽喉。旧时由滇入藏主要依靠的是马帮长途跋涉,内地的丝绸、布匹、日用器皿、食盐、糖、茶等,和藏区所产的虫草、贝母、大黄、藏红花、皮毛、马匹,均经由此地往来穿梭,地利之便成为维系汉藏两地的经贸纽带。维西成了一线穿珠连十方,四方聚货集散地。慢慢地由茶马互市的歇脚处,货物转运站,演绎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纽带,也成就了后人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
随着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高歌西进之际,为防止国民党残余部队逃窜到西藏藏区,又对西藏的不安分子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上级组织指示滇西工委在条件成熟的维西地区率先举行武装暴动。经过周密部署,1949年5月12日,通过武装暴动,一举推翻国民党在维西的统治,解放了维西。为捍卫滇西北新兴的人民政权,维西自卫队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义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尖兵中的一员,赴汤蹈火,奋勇征战。
新兴的人民政权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首先是失去统治地位的牧主、头人、农奴主、上层僧侣,为夺回失去的一切,蛊惑人心,纠结不明真相的藏、傈僳、纳西、普米等族民众,企图通过武力驱逐,把新兴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其次是可堪重任的民族干部严重缺乏。
县委和学高书记与县长七林汪堆带领武装工作队平息了农奴主的武装叛乱,个中的艰难困苦自不待言,单说留守县城的杨义山之事。
这维西古城依山而筑,四遭青山绕郭,绿树成荫,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头道二道双河,由西向东,并行滔滔,日夜奔腾着穿城而过;白鹤与宝华,文山对武山,遥相应对,文以附众,武以威敌。凭高临远,山势如潮。信步深街浅巷,古风依稀。公事之余,陪伴着格桑央金流连于长街短巷。顺带把对央金的爱意函告了颖儿和灵儿,请姊妹俩出面劝退玉贤,好让自个儿不沾恶名。
你道这个格桑央金何许人也?且听我慢慢道来。古来如易安居士、薛宏度、鱼玄机,近如吕碧城、石评梅等不栉进士,扫眉才女,可谓凤毛麟角。百多年前,生长在繁华世界锦绣丛中的知性女子又有几许?更莫说极边之地。小家碧玉仅只识文断字,高门望户的千金小姐依样相夫教子,燕赵多佳人,大都不识字。衣食狼伉的边地人家,就算砸锅卖铁,养不出博学鸿词的儿女来。虽说义山家族中男娃女童,但凡到了年龄一并进入家学,也就读点《三字经》、《女四书》、《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之类。颖儿灵儿的脱颖而出,得益于首开新风范鹤庆师范的光。
多民族杂居的边地,各民族相互间好认一个死理,你对我好,看得起我,就是我的好兄弟。西方列强正是利用少数民族的这个民族性,通过教士的传教方式,有针对性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僻远如维西,传教士在城南设立的福音堂中有女子学堂。除土司牧主子女外,还从偏远的大山深处寻来虽有志向学,但家境贫困又资质聪慧的女童,进行系统的培养教育。教会学校为何偏爱女童?说来你也许纳罕。
试看古今中外,母亲在家族家庭中所起的示范教育作用就知道。传教士深谙此道,在女学堂里学习的内容设有《圣经》、藏文、中文、算术、英语和法语。维西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和学高被聘为中文与算术老师,在团结争取思想进步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格桑央金。
这个格桑央金,善舞又能歌,年方一十七岁,肤色红润,身量高挑,眉眼灵动,行动带风。作为民主青年联盟的积极分子,尤其善长在大庭广众下宣讲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或汉或藏,条清理晰,声情并茂,闻者无不怦然心动。恰又与和学高远在丽江的小女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所生,二人结为同年老庚,姐亲妹爱,鸿雁往来,甚是亲密。作为难能可贵的少数民族女干部培养对象,和学高书记更是关爱有加,悉心加以培养,甚至,暴动之际,带领自卫队员冲锋陷阵,攻克县府和县警局的关键时刻,尚不忘派义山前去救护,以防乱兵骚扰。人说父女情深,央金反说和书记更赛亲生父亲。有这么一个好闺女,让七林汪堆县长羡慕不已。
维西解放后,民主青年联盟顺转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义山的副手,十七岁的格桑央金就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维西县委常务副书记。兼任书记的义山,工作重点在新兴的人民政府这一块上,团委的工作商谈往往只有在晚饭后的散步时间,涉及基层村寨的共青团工作,山阻水隔,许多时候还需要骑马往来,翻山越岭,夜以继日。
长时间的工作接触,手把手的口传心教,情窦初开的央金便对义山暗生情愫。
也是合当有事。这一日,两人去到拉嘎洛自然村检查指导工作,工作结束回到江边。哪想这澜沧江上游突降暴雨,江水猛涨,夜黑里人马过不得溜索,没奈何,借宿在江边的村民家。地贫家穷,老乡家硬是挤出一间房,两人共居一室一炕。
半夜里,央金时不时不安分地把脚搭到义山身上来,义忠一次又一次把央金的脚轻轻挪开。都知道对方没有睡意,再一次推开的时候,央金一把抓住义山的手放到花房,娇躯随之扭送上来。义山一下子懵了,知道民族地区少女野性爱意的原始表达,想起和书记不止一次说过等土改结束后,请七林县长做媒,要把闺女风风光光地嫁给义山,觉得早晚都是锅里的肉,便和央金急不可耐地行了周公之礼。
仅只一次敦伦,竟致珠胎暗结。
回到县城,和书记指令义山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专心撰写一份藏区武装斗争经验的报告。报告递上去后,很快被退了回来,连三连四都不得要领。和书记忙请在丽江专区任职的内兄打探上头的意思,才知道上级要求维西县政府提供一份在藏区如何开展武装斗争、如何发展党组织及外围组织、如何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怎么样对待城市小手工业者等等,为西藏的民主改革提供借鉴。
初雪方晴,义山牵马出城。他要到党组织活动过的村村寨寨,探访当事人在当时情况下的所思所想,追寻藏民怎么样破除愚昧思想,追求进步的心路轨迹和心路历程。直至隆冬,人马已经进不得深山中,方才返回县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