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老太爷的诊所药铺在离家不远的山上,山下是山谷里的路,还算方便,三间大瓦房,石头底,夯土墙,灰瓦。
一条长板凳,算是候诊椅,拐角处放脚踩药臼。一把椅子,一张中医桌,中医桌的特色就在于两个箱体加个面板,左右对称,面板下三个抽屉或者五个抽屉,也叫三斗桌,不偏不倚,中医讲究平衡,三斗桌又加了层隔板,用来放称,和手捣药臼,还有包药的纸。桌上老式的听力计,脉诊,贴墙放着中药柜。往里去是布挡隔着的诊床。
中药柜是最值钱的家当,很有特点,比我们的饭菜都讲究,都标准。高不过鼻,宽不超臂展长度。有“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的特点。药柜上下左右七排斗又称七星斗柜。因调药时方便易取,故“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观全药匣”。斗面呈长方形,稍微高出柜面,四边倒棱,加之醒目规律的黑色隶书药名,使整体斗柜表面布局层次分明,雅致美观。一斗三格,等份正方,可容普通根茎质重饮片1千克,故称斤斗。药斗内右侧斗傍上面镶嵌有标价板,以便零售,且以十克为准。
中药柜旁边是瓶柜,即摆放贮药瓶的药柜,浸泡和消毒类,和中药柜一样高,两层,下层有柜门,放消耗品。上层装有透明玻璃的开门,内设自下而上阶梯状两层平台,台上摆放药瓶,台内隔开。现在诊所基本一样布局,几千年的历史动荡,很多都发生了变化,但国粹依然是国粹,闪烁着历史和价值的精华。
中药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古人将矿物,植物等等有利于治病的性状,功能,复配,研究的明明白白,透透彻彻。中药种类繁多,三百多类,大分热性药、寒凉药、滋阴补阳药、调理气血药及清热解毒类药,把祛风湿、治四肢、调脾胃、助消化和化痰止咳类药及动物类药、矿石类药。放置也有讲究,上轻,中实,下沉。在中药装斗放置上,通常将质地较轻的花、叶及解表类药或动物躯体和昆虫类药,放在斗柜的最上层;质地坚硬的矿石类药物,放在斗柜的最下层;质地较为坚实的根、皮、茎、果实、种子类药放在斗柜的中层,并将最为常用的中药平胸而放,以便调剂;.内大外小难混淆,即使遗漏易捡挑;常用在外迟在内,方便调剂最重要。在中药装斗合柜时尽量将花蕾、种子、果实及利小便、通大便及贝壳类的药物放在一中药斗柜之中;把热性药、寒凉药、滋阴补阳药、调理气血药及清热解毒类药组合一柜,把祛风湿、治四肢、调脾胃、助消化和化痰止咳类药及动物类药、矿石类药组合一中药柜。中医既然是一门学科,自然知识丰富复杂,但郑慈还是打理的井井有条,做的有滋有味。另外那年代,也没有什么好的产业和营生。
说是郑家有些产业,但相对来讲,又算得了什么?三间瓦房,一间做诊所药铺,一间租给了刘剪刀用来理发刮脸,带自住,郑老先生还能略微收点租金,有什么特殊情况,还能帮照应照应。
一间瓦房放杂物,有水,还有张床,为了以备家远病重,难以回家的人,诊床毕竟不方便。那么药材哪里来呢?一部分采,一部分买,采晒的主要任务由郑慈做,买办的任务还是又父亲郑昌联络,医场父子兵。
预知详情,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