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一家四口就早起,郑慈,郑慈爹,郑慈娘,郑慈年迈的奶奶。郑慈吃点东西,就到店里守店去了。郑慈的娘就按郑慈爹的吩咐准备食物和日用。
咱们从正负平的角度看战争,战争无论以任何角度看都是负,因为是伤亡惨重,摧毁社会财富,劳民伤财,平是就像大清末年,虽国家没有前进,有内忧外患,但主体和百姓生活相对战争讲为平。正,当然是社会,经济,教育,科技飞速发展。战争分两种,本土战争和侵略战争,本土战争就好比家里兄弟打架,侵略战争就好比别人打家里兄弟,性质不同。对于侵略战争,反侵略肯定为争,本土战争早日平息,实战统一为正。而中原大战属于地主和买办阶级利益的争夺,为其代表的军阀势力不顾民族和人民利益而发动的内战。
郑慈的担忧包括郑慈爹的担忧都是对的,战争就好比地震海啸,洪水猛兽,摧毁力极大,另外半个世纪的暗黑生活,百姓们犹如雪上加霜。但是又有什么办法,人们除了像蚂蚁,随意践踏,还得像蚂蚁一样,大雨来临前有求生,减灾避难的本能。好在在郑慈爷爷时代,已经为子孙考虑了或者无意考虑了生存。相对于普通家庭,普通百姓的生活,郑慈家属于高配,正之上的正。
郑慈此时在药店里认真筛捡着中草药,郑慈娘在家里晒捡着存粮,开春也没有新粮,还好,家里还有地瓜。地瓜又跟土豆一样,淀粉含量高,又顶饿,灾荒年月,救了不少人的命。准备日需,也不知道要准备多少,不知道仗要打多久,总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郎中和医生是技术活,马虎不得,所以郑慈的爷爷和郑慈的爹,考虑的都比较周密。行军打仗,行军打仗,是行着的,半年都是很大消耗,郑家密室考虑是半年的生存。密室是土窑洞,东侧侧墙挖了个大佛龛一样的洞,做了灶火,西侧侧墙挖了一样的窑洞,做了茅厕。茅厕和灶火下都放有大缸,灶火下的大缸盛有水,消烟用。剩余几个大缸,盛粮食,盛水。睡就直接稻草地铺了。战争状态下,住的档次都不考虑,只要安全,考虑吃喝拉撒就好,如此简单,密室里的粗粮够郑慈一家十来天的了。
我们其实也是被战争和影视造成了恐惧,实际上,除了侵略战争,本土战争肆意屠戮百姓也没那么严重,毕竟都是国人,都有老有小有家室,这对于郑家医生又是一个底线,只是当局者迷罢了。又加上晚上可以稍稍出来补给,密室里十来天的粗粮够了。
说是战需准备,能准备啥,水,干粮,干粮是啥,窝窝头,糠,玉米面,红薯,小米,高粱面。战争时代,要锻炼忍饥挨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多百姓已经锻炼了半生。家有余粮心不慌,郑家稳稳妥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准备好了一切。
预知详情,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