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这股战争与临省的一场大灾荒有关,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百年一遇。主政陕西的冯玉祥与蒋介石发生了矛盾,又因蒋介石与其他军阀发生矛盾,军阀联合形成了反蒋阵营,随着矛盾激化,大战一触即发。郑昌郑老爷子行医,对于时局消息,多少还是有道听途说。郑老爷子之所以内心隐忧,还能安然入睡,甚至比地主家都踏实有他的原因,原因有儿子郑慈都不晓得的密室。
郑慈除了中医典籍外,唯一爱不释手的就是古诗词。水可能有降燥,清凉,静心之功效,尤其是郑家宅前有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线落九天的小瀑布。郑慈除了长的白嫩干净,还温文尔雅,三代到郑慈这里就显得水莲花了。水莲花归水莲花,战争的关系,动荡的关系,事业伴侣,洞房花烛还没有着落,毕竟也二十多岁小伙,年龄也不小了。
1930年春暖花开,西北局势紧张,对应郑慈的生活,用一首李白的古诗来描述当时情形,应该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农村清净安静,郑慈时常像玉兔一样,捣药救世济民。但除了父亲,哪位女子谁能与其同舟共济。内战劳民伤财,局势动荡,谁能像后羿一样,还一个幸福安宁的太平盛世?别说讨媳妇了,平安活着都属于烧高香了。
郑慈一边捣药,一边跟爹讲:“爹,我怕,战争了我们该怎么办?没扛过枪,也没打过仗,万一敌人来了,我们往哪里躲?”医生也挺有意思,郑慈也没少跟爹行医送药,什么场面,伤筋动骨,血流如柱等等都见过,但对于战争的恐惧让人觉得年少胆小。郑昌看着忧虑的儿子,眼睛里透漏的迷茫,镇定的讲,“慈儿,这不用怕,一个是我们医生,战争更需要我们,我们就像药,好人坏人,生病时都需要药,需要我们,既然需要我们,就不会伤害我们。”
“哦,也是哦,我怎么就没绕过来,可能还是怕摧毁能力吧。”郑慈迷茫的眼神变的透彻,嘴角略带微笑。
“郑昌接着安慰儿子讲,晚上回去,爹带你看样好东西,看了就不怕了。”郑慈还以为是枪,心想着,我也不会用枪啊。一下午都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另外二十多年,为什么郑昌始终能守住秘密不告诉儿子,这跟郑昌的爹有关,郑昌的爹,包括郑昌爹教孩子都是要求,守口如瓶,不到万不得已不泄露任何机密。天机一样。给你说件事,你能保密么?能,你能保密我也能保密。
晚上,郑昌早早关了店,跟孩子回了家,四处打量没人跟随,歇息歇息吃了饭,已经蟾蜍吃月影,月牙挂上了天。郑昌擦亮火石,点亮了一盏马灯,提着马灯,到了堆满杂物的后窑洞,扒开稻草,挪掉柜子,露出了曾经和爹一起挖的密室。父子俩弯腰进了窑洞里的窑洞。进去后,郑慈很惊讶,二十多年都不知道自己家窑洞内还有窑洞,而且是密室,里面布局基本都全乎。郑慈想问父亲,张口就被打断了。意思是不要多讲,看完带郑慈尽快又出来了。
人是有感应的,郑慈问父亲时已是忍耐多日,肯定也不想父亲看到自己的胆小。另外一河北岸的炮声已经打响,过河是几天的事情。看到密室,郑慈的心稍稍宽慰了些。郑昌对郑慈讲“慈儿明天你到诊所药铺继续忙,我跟你娘准备躲藏的食物,日需。一个是不能停,另外打马虎眼,别人问道,就说出诊了”郑慈领悟的点了点头。
什么时候都有人生病,战争时一样,万不得已不停歇。另外有些机密万不得已不能讲,因泄密而败。地主家的密室没能逃过冯军抓壮丁,郑家的密室逃过冯军抓壮丁,却没逃过蒋军抓壮丁。人算不如天算,另外谁也预料不到,再小的韭菜苗都挡不住两茬割韭菜。
预知详情,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