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村还是清泉村,但清泉不再流了,郑一跟着父亲一样学医,除了没父亲刻苦,还老是抓药抓不准,不是多就是少,他也不是缺斤短两,也不是赔本买卖,就是大大咧咧,说白了,就不是学医做医的料。不学医不做医能做啥?贩卖烟草那只能是旧社会。美容美发,药都抓不住准,脑袋还不给人削吐露皮了都。所以郑慈也没让郑一跟着去瞧病,采药买药,抓药,抓药还得小心翼翼,药抓不准,下一档就是抓错药,抓错药可就麻烦了,抓错药也分档,便秘治成腹泻还好,瞎子治成聋子,可就事儿大了。
所以郑慈常教育孩子“行医处药跟做饭一样,首先菜要匹配,包子馒头油条咸菜小米汤,总不至于包子馒头咸菜配饺子,再或者一锅馒头配一根咸菜,药性一样,要平,药性寒,热,温,凉,配起来要均衡,另外药性就好比咱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总不至于猪肉炒牛肉,芹菜炒大葱吧,别说吃,看着都没胃口,这叫四气,还有五味儿,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有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属阴,阴阳调和。五味儿就好比咱们的油盐酱醋调味料,更得均衡,有先后顺序,否则咸的咸,淡淡的淡。”可无论怎么叫,他偏偏不听哪。
教育孩子需要潜移默化,这不用讲了,郑家三代行医,标杆,尺子,对于郑一依旧不管用。打骂,正常,为父就是再慈悲,再宽容,老虎不发威,容易当病猫。打在孩子身,疼在父母心,然后孩子长大,也是打在孩子身,疼在父母心。问题是孩子时代肯定不懂,懂了就不挨打了,问题是父母也不懂孩子,如果郑一能预测未来,根本都不废那劲儿。郑一不是做医的料,是做生意的料。这就是从古至今,家庭里的裂变和变化,父母看不到,只管打骂。种地人家总想打骂孩子跟着种地,行医的人家总想打骂着孩子跟着行医。甚至有些短命夭折,打骂何用?“老天是通过父母的方式把孩子带到世界,跟送去学校读书一样,临世入校已经完成主要任务,其次是教育,至于未来,受天地人的造化,父母很渺小很其次。一但形不成合力,天地有其他安排,力越大越为负,方向越相反。”
娶妻生子,开花结果是每个孩子长大后,父母的最大心愿,逃不过世俗和心的五指山,郑一也慢慢长大了,于是说媒就成了头等大事,管不住孩子的父母,希望讨个儿媳妇管孩子,管不住老公的媳妇,希望父母来管老公,都是无能为力的妥协。贩卖烟草那年代被禁,按道理,不行医,卖药批发药材也是好项目。郑慈除了发愁孩子媳妇,也发愁孩子的事业。这在他们祖上三代算是负的无底洞,因为他们祖上只愁讨媳妇,不愁事业,家和事业和,这是都得愁。
要是说卖药批发药材能行那也可以,只是交通不方便,做起来很辛苦,郑慈曾经也跟周思念跑过新乡线。那么郑慈如果用自己眼光看郑一,那就大错特错了。人本身自己都充满变量,郑一都想不到爹还贩卖过烟草,那么郑慈能看到儿子郑一的变化跟变量么?诸葛亮的父母能看到儿子将来成为一代名臣么?人都是事后诸葛亮。郑一的选择会让郑慈惊掉下巴,买辆拖拉机,拉货。
预知详情,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