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李桠离开老屋已经二十多天了。
最近这几天,林双玉有些魂不守舍,干活的时候丢三拉四,有意无意之间,经常会眺望掩映在一片翠绿中的那条进山的小路。
清明节过后,气温上升的速度快了很多。
林双玉已经将自己培育的那一百多颗葛根苗,按照资料中介绍的方法,栽种到早已整理好的地里。过了一个礼拜,他发现这些葛苗不仅全部成活,而且长势良好,几乎没有出现“蹲苗”的情况,大多数都长出了新的叶片,有几株竟然开始扯蔓。
每天早晨,林双玉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葛根地里,观察记录葛根苗的生长情况。他觉得,这些小苗能有这么好的长势,主要原因应该是自己选取的是当地野生葛根的茎藤来培育种苗。这些野生葛根,在几千年的进化繁衍过程中,早已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质。这些藤茎虽然离开了母体,但他们的生长环境没有变化,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自然会毫无顾虑地生根发芽,健康成长。如果选用的是外来的种苗,恐怕成活率不会有这么高,长势也不会这么好。外来物种适应新的生长环境是需要时间的,也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李桠提出的在葛根地里散养蛋鸡的建议,得到了林双玉的高度认同,他通过互联网查询了大量蛋鸡养殖的资料。
一般来说,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便于管理,散养蛋鸡的放养密度都会比较大,通常在每亩三百只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五百只以上。考虑到计划中的葛根种植面积比较大,蛋鸡养殖必须的围栏、鸡舍、蛋箱还有鸡苗的投资不小,自己又不掌握相关的养殖技术,所以他在【葛根全产业链综合开发可行性报告】中,把第一阶段蛋鸡养殖的规模规划的比较小,只有三万只左右,把放养密设度定为每亩一百只,并且将放养地块适当隔离开来,以减少鸡群的疫情风险。
这份【可行性报告】将近十万字,林双玉非常认真地用恭整漂亮的行书誊写好
按照第一期开发计划葛根种植面积五百亩,其中三百亩作为养鸡场地,每亩放养蛋鸡一百只计算,蛋鸡的养殖项目投资总额大约需要九十万元,这其中包括围栏、简易鸡舍、蛋箱和饮水设施的建设费用,还包括鸡苗、防疫和一部分补充饲料的采购费用。
对于养鸡的效益,林双玉大致作了一个估算。雏鸡一般在二十周以后就可以产蛋,年产鸡蛋平均可以达到一百九十枚,平均蛋重五十八克。也就是说,一只母鸡一年可产鲜鸡蛋十一公斤。每公斤无抗生素残留鸡蛋的出厂价按十元计算,三万只蛋鸡每年鸡蛋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三百三十万元。除了前期的九十万元一次性投资外,后期的费用主要为饲料、工人的工资及包装运输费用,大致需要二百万元。母鸡产蛋一年后就可以淘汰,作为商品肉鸡销售,三万只肉鸡可以实现销售收入一百五十万元。这样,三万只蛋鸡养殖大约一年半时间,可实现毛利润一百九十万元。考虑到成活率和不可预见因素,纯利润不会低于一百万元。
根据计算分析的结果,林双玉觉得养殖蛋鸡的利润,已经超过了葛根种植的效益,同肉羊养殖的利润差不多。
蛋鸡养殖之所以会达到这么高的利润率,主要原因是这个项目没有土地租赁费的支出,低密度的放养会节约大量的饲料成本和防疫治病成本,这完全是综合利用的功劳。蛋鸡养殖将成为葛根全产业链综合开发项目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
林双玉将蛋鸡养殖列入到他的{葛根全产业链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去。整个可行性报告一共将近十万字,他,静等着交到李桠的手里。
在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过程中,林双玉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毕竟,这些都是他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能够借鉴的资料,只有通过手机上网查到的那些东西,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时候还需要反复印证。好在大部分时间里,手机的信号还可以,能通过电话与李桠沟通,请她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
这段时间,林双玉除了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编撰外,还拉着李老汉在山里边转悠了好几天,实地查看了二十年前由于村民外迁而撂荒的土地,初步确定了一些单块面积大,地势较平坦,交通相对方便,离水源地近,可以作为第一批开垦对象的地块。
如何改善交通条件,提高运输效率,是这段时间林双玉耗费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情。他和李老汉沿着唯一的那条出山的小路,上山下沟,多次进行勘察,商量各种可能的方案,也初步形成了将全段路程分成四段,在平缓的地方拓宽道路,保证农用三轮车可以通行,在陡峭的地方架设钢丝索道运输货物,在不适合架设索道,也没办法拓宽道路的地方,使用马驮运输的解决方案。林双玉计算过,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运输能力提高三倍以上,运输成本比仅靠人工搬运降低百分之六十以上。
李桠走后,李老汉对林双玉的态度明显好了许多,时不时地主动关心起葛根种植和养羊养牛的事情,主动地向他介绍山里边的一些情况,对林双玉提出的勘察道路,查看耕地的事情也是积极配合。
忙碌的生活过得很踏实。林双玉觉得这些天是他有生以来最轻松的日子,虽然说每天上山下沟,身体上的疲乏避免不了,但是自己的心情却是无比的愉悦,除了心无旁骛地做这些事情以外,别的啥也不用想,就连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了彻心刺骨之痛的事情也几乎遗忘了。
“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状态吗?”
夜深人静的时候,林双玉不止一次地这样问着自己。
李桠在离开老屋后的第二十八天又回来了。这个数字很准确,林双玉从她离开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在悄悄地计算着。
李桠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和她一起来的还有三个人,一个是个子不高,但看起来非常健壮的小伙子,一个是大概五十来岁的中年妇女,还有一个衣着光鲜,体态轻盈,面容姣好,神情有些冷漠的年轻女性。
他们四个人身上,都背着大大的背囊。特别是那个健壮的小伙子,除了塞得鼓鼓囊囊的背包和背包上边架着的一大卷被褥,肩膀上还扛着一袋足有七八十斤重的面粉。也不知道这个小伙子有多大的力气,背着、扛着着一百多斤重的东西,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脸不红,气不喘,额头上也没见流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