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王公司的员工迎来了到公司上班后的第一个假期。
三百多名员工分批分次,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才乘坐着索道走出了大山,回家过年去了。
安排员工们出山后,李建军带着李伟,两人把生活区每个宿舍的火炉和电器挨个检查了一遍,又对光伏发电站、索道、加工厂、食堂等几个重点区域的安全隐患作了认真的排查,随后来到了林双玉的办公室。
林双玉正在翻看各个小组汇总的员工讨论情况,大家的建议五花八门,都是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
有的建议给村上建个运动场,给年轻人创造打篮球、踢足球的条件,也让大妈大婶有固定的地方跳她们喜爱的广场舞。
有的建议给村上建图书室、阅览室,有的建议建个养老院,把村里的孤寡老人集中起来供养,有的建议美化村容村貌,种树种花,整修村道。
有一条建议比较特别,引起了林双玉的注意。
这个建议,是一个曾经在南方某地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员工提出来的,说希望公司给村里的每户人家建一个沼气池。
村里的自来水早就通了,但下水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村民们还在使用着旱厕,再加上每家每户都有养猪养羊的习惯,每到夏天,村里的气味很大,蚊蝇乱飞。
如果像南方农村那样,每家都有一个封闭的沼气池,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都能通过沼气池发酵,变成腐熟的优质肥料,发酵产生的沼气还可以用来做饭、洗澡。
有了沼气池,村里的生活环境马上就会有明显的改变,村民们可以用上抽水马桶,蚊蝇没有了孳生的环境,自然就少了,大家也不会为禁烧以后农作物秸秆的去路发愁了,可以直接把它扔到沼气池里发酵沤肥。
林双玉觉得这个建议比较有特色,不像其他那些建议主要是公共服务领域,沼气池是和每个家庭都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他当即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了解沼气池建设的费用情况。
他大概算了一笔账,李家沟村现在有四百多户村民,假如每户都建一个八立方的沼气池,网上查找到的资料说,建一个这样的沼气池,投资大概在两千元左右,四百多户就需要花上八九十万。
这个投资额比林双玉原来的预算高出了将近一倍。
他原来准备把作为年终奖发给员工的三十万元,用来给李家沟村的乡亲们办一些实事,实际的花费可以超出一些,但他的原则是最多不能超过五十万元。
毕竟葛王公司刚刚起步,投资的项目还没有收益,自身的资金也十分紧张。他要考虑其他两个股东的利益,李桠好说,她占的股份比例不高,本身也是李家沟村的人,给村里花多少钱都不会有意见。王瑛不一样,自己只给她说过准备给员工发三十万元的年终奖,没有商量过给李家沟村投资的事情,如果超出预算太多,她也许嘴上不说什么,心里一定会不高兴的。
既然不想突破原来的预算,资金的缺口就得另想办法。
林双玉把手里的汇总材料交给了李建军和李伟:
“你们看看吧,大家的积极性蛮高的,提出了不少建议,有些建议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特别是建设沼气池的那个想法,我觉着挺有意思,咱们商量一下,看看这个建议是不是可行?”
对于沼气,曾经当过几年村干部的李建军多少了解一些。
前几年,政府部门曾经大张旗鼓地宣传过沼气的好处,提出了实施“气化农村”工程。但由于当时上级给的补助资金太少,本地没有成功的范例,村民的积极性不高,打了半天的雷,却没有下雨,最后不了了之。
李建军说,要是真的让村民不花钱就能用上沼气,那肯定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大好事,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咱们化解矛盾的工作就好做得多了。
李伟也觉得这个建议很好:
“别人家会咋想我不知道,反正要是能用上沼气烧水做饭,我躺在床上的老妈和我媳妇一定会很高兴的。”
林双玉说:“如果你们你们没有意见,那咱们就把这个事定下来,由公司出钱,给你们村每户人家建设一个沼气池,让村民的生活以后更方便一点。”
李建军和李伟当然不会反对。
林双玉接着说:
“工人们都回家了,你们今天也回家去吧,休息几天,陪陪家人。山里有我和刘工在就可以了。你们回村里后,尽快把建设沼气池的事情告诉大家。我马上就和县里联系,让政府派技术人员到村里去,帮助村民确定沼气池的位置,设计管线布置方案,正月出去咱们就开始施工,两个月之内要保证让每家每户都用上干净、方便的沼气。
“你们告诉大家,建设沼气池的资金和施工不用村民掏一分钱,连专用的炉具我们都会配齐,每户人家只要按照技术员的要求,把自己家的池子挖好就行。趁着大家知道这个消息后的高兴劲,你们要督促咱们的员工,尽快完成对自己家人的说服工作。”
“对于那些没有公司员工的人家,你去找老主任,和他一起上门做工作,春节前要使绝大多数村民接受咱们的建议。个别人家如果顽冥不化,就随他去吧。但有一个原则,这些人家如果有咱们的员工,告诉他春节后就不要到公司里上班了。他可以坚持他的想法,我们没办法强行改变,但我们也有我们的原则,用谁不用谁是我们的权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