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19开心,斩风月,包子美的票票。
汽车启动,村里的小孩子热闹哄哄的跟着车子前后跟着跑,丁青山也不敢开快,唯恐蹭到了他们。
接亲队伍慢慢悠悠的来到了新娘的家门口。新娘的亲人们都站在门口等着了。
迎到接亲队伍后赶紧请人进屋。接亲的人比较多,屋里也容不下了。丁青山只好坐在了院子里的板凳上等待着。
花婶的家人们赶紧给每人上了一碗茶水。虽然飘着的茶叶都是碎沫子。但是这在农村已经是很好的了,很多人家都是一碗白开水解决。
新娘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虽然也是土培房,但是房顶已经换上了红色的排瓦,在农村普遍茅草房里面已经是算得上数的了。
等了半个小时左右,穿着中山装,胸口带着大红花的发生叔,满脸喜庆的拉着花婶走出了堂屋。
年轻的花婶的个子不是很高,大概最多也就是一米六左右,一身大红的外套,碎花的裤子,穿着一双红色的绣花鞋,显得格外精神,喜庆。
因为回程要带着新娘,驾驶室就坐不下了。花婶和发生叔就坐到了后面的车厢里。
送亲的人也把花婶的嫁妆都放了上去,两大包新娘以前的衣物。两床被子,两小袋小麦,两小袋谷子。
还有两双鞋,两根刚从后山挖的竹竿,上面挂着帐子,每样东西上面都用红色的毛线绑着一支柏树叶子,寓意成双成对,百年好合。
这嫁妆说实话在农村已经是很丰厚的了。很多女人在结婚都是空着手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本就没有嫁妆。时代如此而已。
等送亲的人们全都上车后,娘家人又围着新娘说了一会话,大多都是交代新娘嫁过去后要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等等。
也是怕新娘嫁过去,不懂事,失了礼数,导致夫妻不和,娘家人脸上也无光。
新娘的父亲还特意跑到前面给丁青山散了一根烟。
车子启动,从后视镜可以看到新娘的母亲正在抹着眼泪,从此生养十几年的闺女就此成了别人家人了。
车子是从村东头进来的,要从村西头出去。这也是寓意新娘从此是他家人,莫要再走回头路。也是祝愿两位新人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副驾驶坐的是花婶的弟弟,有点腼腆,一路上都不说话的。后面车厢里坐着的是新娘的一个堂哥一个堂姐和一个表姐,还有两位堂叔。知客也在上面陪着。
送亲的人数和接亲的人数也是有说法的,不管去接亲有多少人,回来的时候必须是双数的。这也是农村里的规矩。
出了梁家村,知客又放了三响炮。代表着新娘出村,从此不再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了。
因为回去的时候接亲的人大多都是走回去的。所以慢了很多,丁青山也要考虑后面的人,就开的很慢。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回到村子里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多了。到村口,村子里的人已经在这里等着了,新娘刚进村,就噼里啪啦的放了一挂五百响的炮仗。
知客也赶紧下车发糖发烟的,一群人其乐融融的跟着迎亲队伍来到了举爷家。
举爷家门口已经放好了火盆,车子停好,发生叔搀扶着花婶下了车。
在大家的起哄声中,红着脸一把抱起花婶大步踏过火盆。花婶也是羞红了脸,把头埋进了发生叔的胸口。
走进堂屋,举爷和举爷家奶奶已经在堂屋上座了。举爷牵着花婶的手走进堂屋。
知客也扯着嗓子说起了庆词。
“一拜伟大领袖***”
“二拜双亲老父母”
“三拜亲朋满座”
“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喽。”
新郎新娘对拜过后,在大家的欢呼声回到了新房里。新娘落座床头。
发生叔的表妹端来了洗手水,这是一种仪式,洗过手后,还掏了一个用红纸包着的喜钱(洗钱)。
随后发生叔的姑姑又端来了一碗荷包蛋,新娘咬了一口。
姑姑问道:“闺女,生不生啊。”
花婶也是知道规矩的,红着脸小声的回了一声“生”。
大家都秉着气等着新娘说话呢。虽然声音小,但是大家也都听见了,瞬间欢笑起来。
花婶也羞的满脸通红。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了,后面的情节丁青山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了。
找到在院子里抽着烟,看别人记礼单的太爷爷。跟他商量了一下,下了两块钱的礼钱。从怀里接过小姑姑抱在怀里。
小姑姑已经跟自己玩熟悉了。也不像是刚来那个时候那么认生了。
抱在怀里也有了分量,看来自己这半年的投食让他们壮实了不少啊。
从口袋里掏出来一把大白兔奶糖,小姑姑狡黠的笑了一下,看到没有别的小朋友看到,赶紧塞到了自己的小口袋里。
看着嘴里含着大白兔奶糖,一脸满足的小姑姑,心里感觉暖暖的,小时候您那么疼我,现在换我来宠你吧。
↑返回顶部↑